杨 鹏
(凌源市中心医院骨外科 , 辽宁 凌源 122500 )
患者在患有腰间盘突出症疾病的同时,存在较高概率伴有其他类型疾病出现,其中以腰椎不稳的出现极为普遍。患者在患有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疾病后,呈现出病症发作反复以及渐进性发展的特点,分析同患者腰椎间盘解剖结构、退行性改变、遗传因素以及劳损因素密切相关[1]。以往针对此类患者主要选择牵引、卧床休息、支持对症以及理疗等方法展开疾病治疗,但是难以获得确切效果。本次研究将确定最佳方法对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治疗,以此说明椎间植骨融合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方式应用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2例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男46例,女46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6-69岁,平均年龄为(55.15±2.39)岁;病程分布范围为1-11年,平均病程为(1.79±0.25)年;伦理委员会对于此次研究均同意批准;所有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以及家属均进行知情同意书签署。
2 方法:2组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于临床均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方法进行疾病治疗;在将病灶作为中心的条件下,手术入路选择患者腰椎后路,将患者椎体两侧横突、椎板与上下关节突进行显露后,合理明确进针点位置,主要为患者上关节突外缘垂线同横突中轴线二者之间的交点[2]。准备椎弓根螺钉系统于患者腰椎不稳节段进行合理安装,于临床完成椎管减压操作后,针对表现出腰间盘突出症状患者,需要对应展开提拉复位操作,并且将患者受嵌压神经根以及硬膜囊加以充分暴露,将压迫物切除,并且去除患者棘突上方软组织以及咬下椎板之后,展开植骨预留操作。此外准备预弯连接棒在两侧进行安放,将椎间隙适度撑开之后,将螺帽旋紧,之后在对椎间隙大小了解形势下,对应修剪所取下的髂骨块,于椎体前方准备棘突碎骨块以及部分椎板植入之后,于患者椎间隙内部,准备髂骨块顺利植入,之后确保在椎体后缘位置其后缘沉入的长度为3mm,对切口进行冲洗与闭合,最终准备负压引流管对患者进行留置[3]。
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所有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滑移距离以及节段活动角度。
5 结果
5.1 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同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治疗后获得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分,
5.2 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同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治疗前JOA评分对比,治疗后获得明显提升(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 (分,
5.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滑移距离以及节段活动角度)对比:在相关临床指标(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滑移距离以及节段活动角度)方面,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对比
临床骨科医师对于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合理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方法展开,效果确切[4]。其中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有效实施,对于患者相对椎间隙高度以及椎间隙高度的增加,矢状滑移距离以及节段活动角度的降低可以做出充分保证;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的有效实施,对于腰部椎间关节承载负荷提升,脊柱以及椎间融合稳定性的提升可以做出充分保证,能够使得病灶位置畸形获得充分纠正[5]。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同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治疗后获得明显降低(P<0.05);同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治疗前JOA评分对比,治疗后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滑移距离以及节段活动角度对比,治疗后获得明显改善(P<0.05),充分证明椎间植骨融合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骨科医师对于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方法展开疾病治疗,对于患者VAS评分的降低、JOA评分的提升、相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滑移距离以及节段活动角度的改善可以显著促进,从而促进腰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患者病症获得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