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国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 , 广东 佛山 528000 )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属于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主要指发生于听神经鞘的肿瘤,患病人群以30-50岁人群为主[1]。手术是治疗该肿瘤疾病的常见方式,但较多研究显示,患者术后易出现面瘫,十分不利于保证预后,所以,较多学者认为,有必要对患者实施面神经功能保护措施[2-3]。我院对大型听神经瘤患者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干预,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0年1月-2018年6月我院31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16例患者年龄为37-69(48.75±3.73)岁,男女分别为8(50.00%)、8(50.00%)例。对照组15例患者年龄为38-70(48.69±3.68)岁,男女分别为7(46.67%)、8(53.3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2 方法:(1)手术方法。31例患者均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单侧切除术,对患者实施麻醉、消毒、铺巾处理,于患者乳突后作一7字切口,开直径为4.0cm骨窗,剪开小脑延髓池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牵拉小脑半球中部,对肿瘤背侧进行探测,确定无面神经后,在包裹听神经瘤的膜下分离肿瘤,切开肿瘤背侧蛛网膜,分别向上、下推开,以充分显露肿瘤,先进行囊内切除,再分块切除肿瘤上、下极,然后再切除脑干侧及内听道内肿瘤,在切除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三叉、面听及后组颅神经。(2)监测方法。对照组15例患者未实施监测干预,观察组16例患者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选择美国进口的术中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切除肿瘤前,对面神经走行方向进行定位,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连续性面神经肌电图监测、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并定时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直至手术结束,若在监测期间出现异常,应及时提醒手术医师。在实施内听道及肿瘤表面手术操作前,对可能存在面神经区域进行电刺激探查,结合监测结果实施相关手术操作。
3 评估指标:随访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面神经保留情况、面神经功能及肿瘤切除情况。面神经功能结合House-Brackmann分级法[4]进行评估,其中Ⅰ级提示各区面肌运动正常;Ⅱ级提示轻度功能障碍,面肌无力,面容对称,额肌正常,稍用力可完全闭眼,嘴角轻微不对称;Ⅲ级提示中度功能障碍,面肌无力,面容对称,额肌运动差,用力可完全闭眼,嘴角不对称;Ⅳ级提示中重度功能障碍,面肌无力,面容对称,额肌运动差,用力闭眼不完全,嘴角不对称;Ⅴ级提示重度功能障碍,面容不对称,额肌无运动功能,用力闭眼不完全;Ⅵ提示完全瘫痪,无运动。分级优秀率为Ⅰ级、Ⅱ级占比之和。
4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方法选择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研究结果
5.1 2组患者的面神经保留情况及肿瘤切除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全切除率78.00%、面神经保留率100.00%和对照组80.00%、80.00%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面神经保留情况及肿瘤切除情况对比(n,%)
5.2 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2个月面神经功能分级优秀率75.00%,高于对照组40.00%,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对比(n,%)
听神经瘤以同侧耳鸣、听力下降等为主要症状,若不及时对患者实施救治,后期易使患者出现复视、声音嘶哑、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死亡,所以,尽早对患者实施有效干预十分重要[5]。
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常见方式,本研究对患者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单侧切除术,该术式属于目前临床治疗听神经瘤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大型和巨大型听神经瘤[6]。但较多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面神经易被肿瘤压迫、包绕,在手术切除治疗中,易出现损伤面神经等现象,从而易增加患者术后面瘫的发生率,所以,为保护面神经功能,有必要对患者采取相关的措施。本研究对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干预,手术医师可结合监测结果对面神经进行鉴别,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面神经损伤,有助于保护患者面神经功能。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全切除率78.00%、面神经保留率100.00%和对照组80.00%、80.00%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对患者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神经保留率,更有助于保护面神经功能,但本研究结果无显著差异,出现该现象很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过少所致,为验证结果准确性,还需开展大样本研究。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2个月面神经功能分级优秀率75.00%,高于对照组40.00%,这亦说明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患者面神经功能,对减少面瘫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得,对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实施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