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语交际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最有趣的教学。培养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是其核心。基于此,语言的积累,书面语与口语的迁移,书上语与生活实际语的迁移,有力口语表达训练,有的放矢的技能教学是重要的保证。
关键词:口语交际;积累;迁移;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内容,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整合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这一新理念,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交换意见,交流情感,善于与人合作。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在储存、内化、迁移、实践上下功夫。
一、 注重语言积累,扩大口语交际的物质储量
(一) 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多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开展“每日摘抄一句话”“每周背诵一段佳作”等,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摘抄、写读后感、背诵锦言妙句和优美篇章。
(二) 在语文生活中积累
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语文资源,选择性地安排学生收看节目,广泛地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中吸取营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多记、多听,就会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 注重语言感悟,内化口语交际的所需材料
(一) 要引导学生多读
这儿的“多读”一是指遍数多,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是也。二是指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数量,“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三是品种多,教材本身提供的课文就展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加之推荐的课外读物中的中外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如蜜蜂酿蜜一般,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二) 要加强拼音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准确地定了位:“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并在“阶段目标”中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对第一学段口语训练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要求。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有利于克服讲普通话时夹杂着地方方言,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感悟。
三、 注重语言迁徙,搭建口语交际的应用桥梁
(一) 用词造句(说话)是最基本的途径
如用“出色”一词造句指导(《精彩的马戏》),我先让学生朗读原句“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接着出示了一组句子:“①山羊的表演把大家吸引住了。②牛群是一位相声演员。③邓亚萍是一位乒乓球运动员。④解放军战士完成了潜伏任务。”启发孩子们将“出色”这个词加在句中合适的地方。然后,进一步启发:我们学校的廖婷婷刚从县上参加书法比赛胜利归来。请小朋友用上“出色”说一句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全班同学。这样,从课内到课外使孩子们顺利地实现了语言的迁移。
(二) 读写(读说)结合是有效的途径
如学完《参观人民大会堂》(人教社九义教材第六册)后,我让孩子们给他们外校的小伙伴当导游,来参观我们的校园,学生一个个都说得非常有条理。这样让孩子们在当“小推销员”“广告策划员”“小导游”等具体的情境中,实现了语言的迁移。
四、 注重语言实践,锻炼口语交际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任何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一个意思,只要大家都这么说,就得承认它是正确的。事实上,有很多的语言现象,我们很难也不必去解释清楚的。‘上楼、上山、上城里等,都好理解,而明明厕所在楼下,我们不能说成‘下厕所而必须说成‘上厕所,才能被人理解。學生要理解这些语言意义,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因此,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一口语交际实践的主阵地。我在教学中非常赞同河南韩宏蓓老师提出的“描述画面、复述课文、续编课文、师生问答”等语文实践方式,而且收获不小。
其次要贴近生活人语言表达。有学科间的融合;但重点应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应尽量贴近语言表达。一要贴近课文的语言,如读读演演要把课文内容演出来,要在演的过程中运用课文的语言,如《熊猫妈妈打电话》的扩展活动题是:按课文内容表演打电话,看谁演得好?应要求学生在表演打电话时,把课文中的电话内容复述出来。二是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意思说清楚。如《人有两件宝》要求“讲讲你或者别人动脑筋的事”,应指点学生把一件事讲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五、 要优化教法
对不同类型的活动题应有不同的教法,思辨性的知觉、讲、议方面的题目,可以例引例,启发学生思考,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是线性的,老师应举不同方面的例子,学生才会从多角度去思考。如“讲讲你或者别人动脑筋的事”,老师的举例,应既有生活上,也要有学习上的例子,否则,学生讲的事都会集中在同一方面。
要求读读画画的课文,大都是画面感很强,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如《王冕学画》要求给画上的荷花荷叶添上颜色,再画上点什么。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思考:①池塘里除了荷花,还会有什么?(有鱼、青蛙等)②荷花在什么季节开放?会有什么飞来?(蝴蝶、蜻蜓等)再让学生绘画添上点什么。
要求读读演演的课文,大都是情节性很强的童话或故事。演就是演故事,要让人看得明白,就既要有动作,又要有台词,如《小猴子下山》,小猴子见到一个新的东西就丢掉手里的东西。指导学生表演,要演出猴子的动作且要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如小猴子扔掉玉米摘桃子,既要表演“扔”与“摘”的动作,又要把小猴子的心里话说出来:“桃子又大又红,我要摘桃子。”“玉米我不要了,还是扔了吧!”
这些都是口语表达的训练重地。总之,口语交际不是为上而上,是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精心设计的。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齐上阵,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有效地形成。
参考文献:
[1]聂绍满,刘东.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18(27):66-68.
[2]王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29):77.
作者简介:
李锦,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