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 读书随写

2019-12-02 05:11邓兴平
读天下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文本

摘 要: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写作的纽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本;读写模仿;读写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有效地读写模仿、创造地读写拓展。具体的尝试如下:

一、 结合文本,指导学生有效地读写模仿

(一) 模仿句式

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从一开始写作文,老师就要求学生把习作写具体生动。虽然老师一再强调,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没有办法做到具体生动,或者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具体生动,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具体生动。阅读教学中修辞手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又不感兴趣,怎么办?关键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为与不为,钻研文本的程度和设计的呈现方式,如果教师就课文中的某一种修辞手法挖掘出来,设计精当,呈现方式恰当,学生长久的体会浸染,是能学会运用的。

(二) 模仿顺序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黄山奇石》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我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三) 模仿结构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语句优美,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习,因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相应的仿写练习——“美丽的万州”。首先我围绕中心句,指导学生赏析了这一小节中的词句。有了对这一节的研读,学生轻而易举地感悟到在这节中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接着,我为使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进行表达,还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创设了情境。有了写法上的感悟,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趣的课外活动”写段练习,这样的仿写练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 模仿内容

1. 改变人称

这种写法,在我们读写结合中也经常应用。学了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把它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如在学了《新型玻璃》一文,课文里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我就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2. 改变文体

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如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古诗写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為《赵州桥》写一段导游词。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二、 巧用文本,提升学生创造地读写拓展

(一) 练在情感升华处

语文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入情入境的朗读、感人肺腑的多媒体课件经常会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时,学生深深沉浸在课文意境之中,内心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如此时安排练笔,就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内化为语言,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例如教学《船长》一文,我在教学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一节时,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而后出示挂图,让学生看着巍然屹立在舰桥上的哈尔威船长,接着动情地问道:“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什么?拿出你的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吧”同学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以及对船长的敬佩都表达了出来,语言真挚感人,这样的读写训练可以说是进入了理想的境界。

(二) 练在故事延伸处

叶澜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语文课文的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产生许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创编故事。

《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来创编。原文说的是树被砍了,鸟儿四处寻找。还会想象成这样一种可能:树仍旧在那里,鸟儿却没有如约回来,树便开始了更加漫长的等待,他多方打听鸟儿的消息,时时为鸟儿的安全担心,最后……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这个角度想象一下,也许一篇篇童话佳作会诞生。这样的练笔对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 练在理解透彻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课堂中练笔的出现必须要在学生深入透彻理解文章之后。教学《草原》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感悟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汉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后,我出示小练笔:请描绘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所描绘的意境。这时学生就不会觉得言之无物,而是可以将先前所学到的描绘草原景色以及蒙汉人民深情厚谊的语句加以整理运用,再加之课文讲解时,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草原及两族人民联欢的情境,使学生的表达自然生动、精彩了许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地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一辈子不会游泳。因此,我们教师应合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辅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学君.加强阅读指导提高读写能力[J].甘肃教育,2010(18):26.

[2]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邓兴平,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猜你喜欢
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阅读教学策略
细读文本—阅读理解的解锁姿势
基于SVM主动学习技术的PU文本分类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