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教学是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建构主义视角下史料教学的应用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合理应用教学资源,以多样化角度来开展教育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了解社会发展。本文对建构主义视角下史料教学概念进行阐述,对其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性
一、 前言
建构主义是知识与学习理论的延伸,其强调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社会文化加深对思想渊源的理解。在此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应用史料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对知识主动获取,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 高中历史教学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史料教学阐述
高中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将课堂主动权交付给每位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相比于教师单方面的历史知识讲解,其更注重双向沟通和互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加强互相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构建完善历史教学体系。史料教学概念是从20世纪末提出,重点将历史课堂教学和史料相互整合,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样化的知识,以历史资料作为教学依据,进行历史情境的重新构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好的认识历史。
三、 研究意义分析
(一) 坚持建构主义视角下以人為本原则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突出高中生主体地位,应用多样化教学策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经验等,了解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尊重其个体差别性,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价值。
比如,在刚刚升入高中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强度还不同,历史教学在开展教学实践时,需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如:学生历史成绩忽高忽低以及两极分化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此时,老师需要细致地了解学生档案,清楚他们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以及成长经历。在对学生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后,教师可以引入史料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引入教学主题,如:民族危机以及列强入侵等,让学生结合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学习方向和目标,之后教师将学生讨论结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的知识构建,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覆盖历史教学任务。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历史资料,并制作相关报告,将资料搜集的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分享历史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法,合理利用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现有资源。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方式进行汇总和整合,在学生整理历史报告时作为依据,引导各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史料搜集情况及报告情况,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民族危机以及列强入侵历史内容。
(二) 建构主义视角下史料教学情境创建
创建情境是建构主义视角下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解读历史资料,结合生活经验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构建主动式学习模式,对历史发展赋予新的定义。
例如:高一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可以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史料问卷调查活动,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史料形式,加强学生对史料的应用和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取一定的史料信息,学生应及时记录下来,并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创建教学情境,如:很多学生对历史故事十分感兴趣,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建故事:一位雅典农民在忙着家里农活,此时城内召开大会,农民执意要去参加大会的理由是什么?此时学生可以结合雅典历史中的生活补贴制度进行解答;再如:农民如期去参加公民大会,但被告知妻子和孩子不能入场,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可以结合雅典历史上大会参与条件以及其法律制度进行解答。通过情景模式的创建,学生可以以十分有趣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三) 建构主义视角下树立意义重构教学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中意义重构观念理论能够促进史料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建构主义观点更加深入,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使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历史资料也不完全是正确的,其权威性依旧有待深入探究,作为新时代学者需要与时俱进,了解意义重构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构主义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合理利用史料,全面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历史教学发展需求,教师应加强对史料教学模式研究的力度和深度,构建完善历史教学体系,促进历史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高中历史运用史料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J].学周刊,2019.
[2]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3]潘庆师.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浅谈如何利用史料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
陈玉秀,福建省长乐区,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ext>郑晓军,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小学。
n lang=EN-US>6):29-30.
作者简介:
张月琴,浙江省台州市,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仙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