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燕
摘 要:学校教育分门别类按课程进行教学。除语文科以外,其他学科均是学习语言的内容,而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形式,即语言本身。例如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课堂上就是围绕某一策略进行教学,而学生习得的也是某一解决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语文课程却不一样,它以一篇篇课文作为语言的载体,向学生展现一个个运用语言的例子。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从中得到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过度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现象,在本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学习;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扎实的语言形式的学习,即学习怎样运用语言。
一、 语文教师语言应通俗易懂、亲切自然且规范
语文老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语言范本,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尝试使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起到典范作用。规范用语,亲切自然,让学生听得懂是最好的课堂语言。为了美化课堂语言而使用学生不理解的书面语言,语言美了,却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作用,即使再美,也美得不对地方,等于无用。有些老师缺乏语言修养,那就得多读书,多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多练习,努力给学生呈现规范、丰富的语言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完成教学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暖流》这篇课文中,理解“暖流”的含义,学会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如针线般,穿梭在课文及课堂中: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是谁带来的?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了老师所问的问题,也开启了学生的思路。
二、 语文课堂中,应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练习
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及实践的场所。每篇课文都蕴含着语文要素,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随文进行语文基本功练习。语文基本功包括书写之功、积累之功、应变之功、表达之功。
书写是交流的渠道之一。汉字不仅音韵美,形态也美。写好汉字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但目前课堂上进行书写方面的指导少了,甚至缺乏书写存在的空间。现在考试中已渐渐重视书写功底的考查,卷面分就是考查书写功底的体现。“错别字”是书写功底欠缺的表现,小学阶段普遍出现这一不良现象,是因为课堂上书写之功练得不扎实。
笔者认为,虽然现代是信息社会,很多事情可以电脑代替,包括书信来往、文章书写,但语文课仍少不了书写方面的教学。对一年级初入学的儿童,教师要抓书写姿势、书写习惯。字的书写规则、间架结构,等教师都应该讲授。例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就有书写练习“用钢笔描红,临写”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师应在课堂上应渗透横平竖直,撇捺展开,先撇后捺等书写规律及技巧。在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书写应该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6个字以上,且书写美观,结构合理。
积累之功决定着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积累靠的是多读多背多默。多读,能提高语感,多背能积少成多,多默能长久记忆。语文课堂上要抓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的训练,可以开辟专门的课程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默写情况。
应变之功即方法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以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语言表达形式,比如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结构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当学生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方法,也就掌握了语言规律,也就不用担心学生无法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人文性了。
三、 课上课下,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
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不规范的语言相对较多,例如“你走先”等。任何语言都有其规范性,汉语言也不例外。学生在课上课下所使用的语言会呈现一定的规律,也会存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教师在生活中,观察学生的用语习惯,对于学生不规范的用语进行订正,使课堂上学到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在课后得到延伸,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与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
四、 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及习作的表达
语言的表达有两种形式,一種是书面表达,一种是口头语言,即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培训,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一节课上,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样的。常规课上学生的发言、仿写仿说都是口语交际训练常用方法。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文中,笔者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中,我提出问题:你发现第一节在写法上的规律了吗?我们学着这首诗的样子,也来口头创作诗歌吧。
书面表达形式以习作方式呈现。语文课程以课文形式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语言使用实例,教师应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例如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当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有许多不足,对学生习作修改可以规范学生的用语。
总之,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也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老师不应丢了基础训练而追逐人文性,架空了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润花.复述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J].山西教育(管理),2003(9):34-35.
[2]徐庆华.用课文来学习语言[J].新教育,2015(5):25-26.
[3]曹春锋.也谈小学语文课文的语言规范问题[J].课外语文,2014(2):59.
作者简介:
蔡红燕,云南省昭通市,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中屯镇河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