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谈起读书,我总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家心存敬畏。他们以自己的心力为人类知识宝库奉献自己的智慧。他们的作品及人格,给予我做人做事的启迪或感悟。书读得多了,不管是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生活的感悟,会在不同年龄阶段,产生不同的想法。今天就以我们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先生及其作品谈谈我的读书历程。
关键词:读书;读物;阅读
关于读书我很认同贾平凹先生的这样一段话:“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的确,书常读常新。
少女时代,初读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觉得他是一个“怪人”。而青年时代,再读贾平凹先生的文章时,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对贾平凹先生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人到中年,再讀贾平凹先生《写给母亲》时,有了不同以往的感受。母亲的逝去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这种凄苦与无奈总是无法找到突破口,而平凹先生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一语道破压抑在我心头的苦闷,让我在读书中找到了慰藉,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由此,遇到问题我也能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表达,这何尝不是阅读带给我的生活智慧?
近期,拜读了贾平凹先生的新作——《山本》,平凹先生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让我折服。平凹先生不愧被称为“鬼才”。他匠心独具,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般推、摇、拉,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赞。他能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逐一展现。在他笔下呈现的是一个立足乡土,不忘乡情的立体世界。他的许多作品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华章,我读出了他身为农民儿子的自豪和底气。这种自豪和底气缘自他不忘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里的“根”与“魂”。我想这对我及对当今的年轻人着一定的昭告与启示:我们绝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与本。
平凹先生的散文作品,是我少女时代所追捧的读物,这些散文语言平实、朴素,他行文写意而思想犀利,以白描手法见长,看似平淡,若细细品味,则意蕴深远。其中大部分散文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学来源于他对生活的体悟,而绝非是前人观点的重复。这些经典散文作品更与年轻人的阅读需求和写作实践密切相关。尤其对我中学时代积累写作材料,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培养书卷气质等大有助益,功不可没。在我看来,平凹先生能成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的确是实至名归。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纵观了语文教材中平凹先生的近20篇作品,觉得这些作品或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怀或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丑石》这篇精美的散文,被选编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运用借物喻人、体物写志的手法,通过丑石在天上的光辉灿烂,到落地后被误解遭讥讽的昨天,直至消除误解,揭示陨石面貌恢复荣誉的如今的曲折境遇的描述,赞颂了那种不屑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精神,引导人们对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曲折。发人深省、引人启迪。当我再次阅读这些入编教材中的散文时,仿若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的幸福时光。当再次感悟文中哲理时,当再次重温了作者的心里路程时,我则多了一份超然、淡定。“阅读相伴,岁月静好。”阅读是一种有质量的生命运动,这是读书给予我的生命感悟。
今天,我固然不为生存甚至是生计而阅读,阅读之于我是一种自发的无功利心之举,我时常享受着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着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既甜蜜又酣畅。阅读让我看到了世间的百态,了解人情冷暖,阅读让我的目光更犀利,让我的思想更深邃,阅读让我的内心坚定、丰盈,让我变得更有追求,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在我看来,书更是我命运的渡轮。从此岸到彼岸,让我用文字和思想去丈量知识的海洋,让我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这个世界。书本是智慧的源泉,我会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离不开书本的滋养。
朋友,热爱读书吧,在阅读中我们会遇见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张雪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滨河荣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