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初中生品读课文

2019-12-02 10:07包萍
读天下 2019年30期
关键词:品读初中语文情感

摘要: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获得思想启发和审美体验。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品读语文课文呢?笔者通过本文简谈之。

关键词:品读;初中语文;语言;情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独特的魅力。这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会和感受。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获得思想启发和审美体验。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品读语文课文呢?笔者总结了几点粗浅的看法,现表述如下。

一、 重视朗读,感悟文章情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南宋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后自精熟,精熟了理自见得”。这些至理名言表明,诵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诵读课文,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感知和感悟,在感受课文语言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重视学生的诵读,重点是让学生的“心”加入到读的过程,通过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感悟文章主旨,并通过想象调动一切可用的感觉、知觉的经验,以及人生积累,进而进入读书之境,触发自己的情感思维。比如,《背影》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极为有名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描写了自己和父亲的一个生活片段,质朴的文辞中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感人至深。因为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和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所以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地体会他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字词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需要三言两语,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这段话表明,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关键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通过反复吟咏、深情朗诵、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领悟文字之美,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文本意境。具体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关键字词,而且一定要让他们具体到某个字或某个词语,通过关键字词来体会文本的主旨和思想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品读重点字词,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记忆与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所以他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自己圈划出的字词。比如,《孔乙己》一文,作者安排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文章最后又安排他在旁人的“说笑”中离场,而且文中多次出现了“笑声”,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品读“笑”这个关键字。学生通过阅读整篇文章,联系“笑”字出现的上下文,就可以品味出,这笑声体现了众人的冷漠麻木,以及对孔乙己的无视,进而突显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悲剧。

三、 创设课文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虽然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经过了专家的精挑细选,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有限,情感体验不足,无法感知和理解部分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教材中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基本是一字一意,通常只用短短几句话就能表达作者的看法或者抒发情感,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会接触到,因此,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从创设课文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提高品读效果。通过创设课文情境来品读课文,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描绘的情境,蕴含的情感,还可以使他们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课文诵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仅靠文中的描述,学生无法理解桃花源的“美”“乐”“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片段,将学生引入陶渊明描绘的世界中:曲折蜿蜒的溪流、鲜艳的桃花、安静的村落、淳朴的民众、无忧无虑的生活。了解了这些,学生就弄清楚了陶渊明理想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四、 让学生在读书时“学会赏析”

古人写作特别讲究炼字。“推敲”的佳话人人皆知,反过来想,我們在学习时如果也能对一些字进行赏析,同样也能收到极好的效果。比如,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句中一个“敲”字,这是一个细节性的描写,想象一下那一个不停“敲”击棋子的动作细节,与前面“闲”字联系品味,就能感受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炼字法读书,不仅使学生对作者的用意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锤字炼句的能力,对于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古诗词中常常很讲究形象,一个词语往往就表现一种丰富情景,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所以我们就要抓住这样的词语,进行再现式想象。《天净沙·秋思》一文中,作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画面,把“断肠人”的秋思之情表达出来。这其中写的景,景景皆寄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融入情。情与景的密切结合,由诗人漂泊天涯的秋思,把各个画面贯穿起来,构成完整的意境。正是由于这种意境的再现,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蕴。

总之,品读课文能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去发现、感悟和体验文章的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杨继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品读课文[J].中国教师,2007(S1).

[2]陆琴琴.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J].新课程(中),2011(9).

作者简介:

包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官垌中学。

猜你喜欢
品读初中语文情感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情感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台上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