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日常的教研活动是实现“有效课堂”的质量保证。然而,在活动中,教师往往关注“怎么吃”,却忽略“吃什么”。比如,在七年级散文教学中,笔者和同事把讨论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了解作家,理清思路,品味语言,学习鉴赏技巧,领略作者的匠心独运”上,却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新课标要求的散文阅读能力和素养”上犯了难。
幸运的是,笔者加入了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杨友红老师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依托主题教研活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要素和能力结构开展系列培训。主题教研活动既注重教师教学策略的培訓,又注重理论引领下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再选择,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难点和困惑有较强的解锁作用。近期,杨友红老师正带领全体工作室成员开展“散文依体而教”主题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杨老师说:“散文教学的最大使命就是要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说方式,来引领学生品味作者的独特生活和情感。学生到达这一境界,可谓读透了散文。因为他们不仅在读文,而且在读人,读人的魂。”杨老师的话让我很受启发。在杨老师的理论培训和教学示范下,笔者找到了解决原先困难的办法,还尝试了“依散文之体,还原散文本味”的教学探索。
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示范中,杨老师为工作室成员打开了一扇全新又接地气的大门,他用三个契合散文行文逻辑的主话题,串起了整篇散文的教学:宗璞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是什么推动宗璞的情感发生变化?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通过这三个问题,大家明确了散文中“意脉”的概念,也知道了推动意脉发展的方法。
2019年4月,笔者接到了为海南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和扬州大学文学院部分学生上一节示范课的任务。杨老师期待我教授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刚领受任务时,笔者还有些不以为意,因为这篇文章看上去并无太多特别之处。然而,一读再读后,笔者才意识到,上好这篇文章不容易。有两个问题就让笔者犯了难:如何实现这篇散文依体而教?如何依自读课文本身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反复思考后,笔者决定研读杨老师关于散文教学的理论以及他的精彩课例,并从中找到了灵感:散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应该引领学生透过所写的人、事、 景、物,去触摸作者和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散文“这一类”的通式特征,还必须抓住“这一篇”的独特文本特点。笔者依据这一教学思想,对《一棵小桃树》进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教材较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有很大改变,主要体现在旁批开始全面应用于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文章中的旁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还可为教师进行阅读课教学设计提供思路。教师可以利用旁批的启发性特点,让学生带着旁批中提出的问题,多次阅读课文,深入思考,对关键段落、句子反复玩味、揣摩。因此,教师在上自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时间。在学生熟悉课文并产生疑问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和讲解,而不能以教师的精细讲解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
因此,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旁批。比如,在描摹雨中桃树状态变化的段落旁有一个旁批:“‘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笔者试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一段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学生经过思考,思路就会逐渐清晰。
两年时间,笔者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对散文教学逐渐建构起一种灵动而疏密有致的范式。在工作室的引领下,笔者参加了有效课堂、精致课堂、教师素养结构、教学资源整合和课堂文化品位等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深切感受到了有策划、有组织、有引领的主题教研活动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在主题教研活动中,笔者和工作室成员们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了专业底气,储备了进一步专业发展的动力。工作室的一路引领,让曾经自认为是“老教师”的笔者寻找到了突破专业瓶颈的平台。
未来,笔者会更加积极地参加主题教研活动,以探究的方式捕捉教学问题,并将问题变成话题,做成课题,革新教学行为,占领教学新阵地,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