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成长的融合

2019-12-02 07:08吴爱钧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温度思维语文

吴爱钧

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课改最关键的环节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影响,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内,学生就难以获得丰厚的知识储备,也无法拓宽视野和具备优秀的个人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课外拓展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通过课外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弥补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将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发挥观察力,通过思考形成独立认识,成为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优秀人才。基于以上认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笔者带领团队努力探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提出“温度语文”教学理念。

一、“温度语文”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是有温度的,学生是灵动的、有思想的,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即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注、尊重与爱护,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具有核心地位。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分析教材中的“人物”,更要让学生重视和感受身边鲜活的人物。“温度语文”就是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即要用 “生本、师本”视野进行语文教学。

二、“温度语文”的教学目标及追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 “温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品德的熏陶和价值观的确立。“温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人”进行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人”服务的,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把“人”放在了第一位。

语文是一个充满美育诗意的学科。不少教育学家认为,语文课堂要有“温度”,才能让教育更有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厚意蕴与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趣、有个性的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生气、有情怀的语文世界,这是“温度语文”的教学追求。

三、课堂之内的“温度语文”

1.结合新媒体技术,让“温度”可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将技术手段融入“温度语文”之中。多媒体视听设备,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春”元素的视频或音频;或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一个动画版《春》微课,将其作为学习支架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观看。针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具有叠音、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选段,教师可配合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春”的美景图片,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动画世界中聆听课文朗读。这样一來,学生对《春》中的词语、句子的“温度”,便会产生切实体会。

2.活用思维导图,让“温度”可视。

思维可视化是将思维通过图形等媒介进行展示的方法,通常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思维可视化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信息的理解,降低记忆难度,提高信息加工效率,加速信息传递。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同样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展示学生的认知过程,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时进行调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的表达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动态及静态教学思维相结合,让“温度”可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既要重视静态预设,也要重视动态生成——后者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变量”,可以弥补预设中存在的缺陷。

语文教学的过程,便充分体现了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便会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预设性。然而,如果教师不懂得灵活变通,将备课内容僵化地运用到课堂上,对于出现的问题与变化不能及时处理的话,就会令学生感觉到课堂的呆板与无趣,造成教学的局限性与封闭性。因此,教师要将动态和静态教学相结合,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整授课方法,才能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语文的“温度”更加可亲。

四、课堂之外的“温度语文”

1.倾听的“温度”。

有“温度”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是允许各种声音出现的。笔者曾以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谦卑的人有福》作为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的主题。活动中,笔者首先简单介绍作品,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品评作品的经典选段: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等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

活动最后,笔者设置了互动环节,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学生展开交流。笔者询问学生对于作品的想法,并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借此了解他们对阅读选文的理解程度。有些学生的理解很有深度,已经带有成人视角;有些学生的理解则有些消极,令人听了之后感到心酸。但无论是哪种理解,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讲述出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倾听,也是语文课堂的“温度”所在。

2.关怀的“温度”。

课堂上,教师要“看见”每一个学生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过于执着“上完课,上好课”这个目标,导致我们注意到的通常是那些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有那些吸引我们视线的身影。然而,这些学生往往只占全体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因为缺少自信,不敢表现,而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此,只有“看见”每一个学生,才能体现语文课堂关怀的“温度”。

每一个生命都期待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语文课堂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性格品质,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3.共享的“温度”。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关键性课程。以往的阅读教学,通常将“讲读”作为核心,然而,教师实际上很少有时间去读书。构建书香社会,需要人人阅读。特级教师季科平在上阅读指导课时,针对《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家校共读,将学生阅读延伸为家校联合阅读。这是引导学生“读整本书”的首次尝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学校有一起阅读的伙伴,有陪伴的老师,回到家后,也可以和父母一起阅读。这样一来,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能参与到“了解概要”“读中感受”“深化延伸”的阅读过程中。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有效地将学生、教师与家长联结在一起,形成三方互动,提高了阅读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温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温度思维语文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测个温度再盖被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