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融错教育,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2019-12-02 03:39蔡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蔡静

摘  要: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如在内容理解上的错误、在解题方法上的错误等,这些错误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在某方面学习上的不足。小学数学的学习更要注重融错教育,文章将结合拓宽思维角度、提炼题目信息、分析思路偏差、联系社会生活、整理错误资源五个方面浅谈如何开展融错教育,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融错;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的学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建立良好的知识储备,教师可通过渗透融错教育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意识到错误的根源,鼓励学生将“错”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参透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一、拓展思维角度,允许出错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教师传授课堂内容时,应懂得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抓住机会,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能力,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应给予学生鼓励,允许出错,因为“错”的积累是成功路上的基石。

例如,我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事先,我会准备好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容器和两瓶分别装有1.5L、500ml的矿泉水,引发学生思考,“容量是什么?”“这两个容器容量是一样的吗?”“两瓶矿泉水的容量是一样的吗?”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理论基础,加深印象。在课堂教学中取出容积分别为1.5L、500ml的两瓶矿泉水,将其分别倒入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中,此时让学生观察哪个容器内的水位高。此时学生们都会积极指出,装有1.5L矿泉水的容器的水位高,而装有500ml矿泉水的容器的水位低。我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两个容器内的水位存在什么关系呢?”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瓶500ml矿泉水倒入装有1.5L矿泉水的容器内,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水位变化,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探究中发现真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粗略得出1.5L等于3个500ml,随之得出换算关系,发散学生思维,即1.5L=1500ml。在换算过程中,学生定会出现计算错误,指导学生错误中寻找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众多错误,如将L转换成ml的过程中,可能将1.5L转换为150ml或者15000ml,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应允许出错,使学生在拓展思维的同时意识到错误是导师,只要勇于纠错即可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

二、提炼题目信息,学会审题

小学数学的学习最终落实于解决问题,一道题最终的对错不仅取决于知识点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提炼题目中的重点信息,通过对题目中信息的筛选得知你要用到的知识点以及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错误审题方式进行阐述,使学生学会正确审题。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四则运算” 时,首先会通过整数的四则运算让学生对其正确的运算进行唤醒,如列出一个题目:4×5+4×3,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审题,使学生运用简便算法,同时告知要遵守四则运算规律,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式子转化,即4×(5+3)。在此基础上,告知学生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即数的类型不同,紧接着我会给出一个式子:÷+×2,引导学生尝试,提高学生题目审阅的能力。此题可直接进行计算,但我会继续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尝试有无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观察式子结构后,我们发现和2有一定的关联,并且联系前面的除号,将其换成乘号,会变成2,由此我们得到更便捷的计算方法。此时,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在进行式子计算时,不要急于动笔,先多观察几遍,仔细研究式子结构,说不定会发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分析思路偏差,指导自学

我们都知道在分析问题时应保持思路清晰,但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作为教师,应该做出正确引导,纠正学生在问题分析中思路的偏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圆柱和圆锥时”,在讲解两者体积时,先在PPT上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唤起学生的记忆,体积即为长宽高的乘积,继而进行思维延伸,为接下来的内容进行铺垫。随后我会展示圆柱,让学生对其体积的求法进行探究,学生面对新问题难免会不知所措,此刻我会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圆柱转化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何转化成为一大难题,为了使观察更直观,我会用PPT动画展示,对圆柱的体积进行推导。此时,我将教具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充分理解其转化过程,引导学生找出其长宽高,由此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紧接着,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进行探究,部分学生会再次出现思路偏差。我继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总结出规律,同底同高的圆柱与圆锥其体积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

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及数学思维还未成熟,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学生容易出现思维偏差,此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就变得至关重要,最终实现学生通过自学走向“正轨”,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

四、联系社会生活,精准理解

生活中数学处处可见,但作为小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其数学存在的意义,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理解,教师要懂得联系社会生活,从生活中渗透知识点,纠正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对其社会生活以及相关知识点精确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会事先准备好不同地区的气温示意图,在导课过程中进行展示,让学生掌握气温度数的读法,如5℃,学生会读:5度,继而对学生的错误读法进行更正,应为5摄氏度。接着我会发问,是零上还是零下5摄氏度呢?学生通过常识必然会说是零上,即其本意为零上5 摄氏度。继而,我会展示-10℃,学生通过生活常识以及之前的知识铺垫,必然会读出正确的读法,继而我会让学生注意其前面的符号“-”,并留有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紧接着,我会展示一张存折的明细,让学生对其信息进行理解,学生定会说出,“+”是存钱的意思以及“-”是取钱的意思。生活中是如此,但数学中的数字有更精确的解析。通过两个生活事例,引发学生对数字符号建立新的认识,现有知识范围内,学生从未见过带有“-”的数字,继而我会对其进行讲解,此即为负号。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认知不完善,教师亦可通过融错的方式,将学生的认知范围进行扩大,从而加强知识的应用。

五、整理错误资源,形成习惯

教师会熟练掌握学生做题的出错点,通过对错误资源的整理,告知学生容易出错的点,让学生引以为戒,构成正确的解题思维,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会先让学生通过平分一张纸,分别表示、、,使学生重温分数的意义。继而,我会通过这张纸,使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到+=1,+=1,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可以得到其他分数的加法运算,如和结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使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观察纸片,我们可得出+=。从而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分数计算发现并掌握运算规律,同理可得出减法的运算规律。紧接着,让学生进行计算,稍后我会将准备好的高频错题资源进行展示,比如,通分过程中最小公倍数的计算,假设两个分数的分母分别为4和6,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将最小公倍数视为两者相乘,却忘记“最小”的含义,首先要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公约数,只有公约数为1时,最小公倍数即为两数相乘。错误资源的渗透,使学生以此为警示,教师也因此充分融错,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融错教育,使学生视“错”为指示灯,时刻提醒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思维的开放,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