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远亮
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宗旨是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弊端,要以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和思维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快乐、高效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并能快乐地交流数学知识,从而实现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生为本;快乐;教学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是让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主、高效、快乐的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改强调要以生为本,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积极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可见,快乐的感受是学习最好的情感基础。那么如何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构建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带来快乐感受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呢?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就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去探索。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吨”一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测量过自己的体重,下面请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四个学生全压在你的身上,会有什么感觉呢?100千克重不重呢?如果将四十个学生全压在你的身上,1000千克又重不重呢?然后让学生估算一下全班学生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进而引出吨的概念。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课时,笔者创设以下故事情境:秋天来了,森林里的树叶变得金黄,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树枝,森林里的小动物可热闹了,小熊乐乐摘了6个桃子,回到家它分了3个桃子给熊爷爷,2个桃子给熊妈妈,1个桃子给熊爸爸。你说乐乐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学生认为这样分桃子不合理,要每个人一样多,都是2个才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二、构建灵动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乐趣
(一)全感皆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强调: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双眼、双耳、嘴巴和双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拿出两本数学书,并数一数每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量一量两本书大约有多少厘米。然后分组讨论,想一想一亿张纸大约有多高,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设计了非常多的计算方案,在学生交流与汇报后,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选择不同的基数物品进行测量时,测量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课堂中,让学生全感皆动,不仅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而且又能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全程跃动,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
《义务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表达和应用的过程有效构建数学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全程跃动。例如,在开展《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在家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的相关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制作复习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带领班级所有学生一起进行复习,学生通过翻阅资料、整理资料、小组交流、挑选习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系列过程,实现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复习。采取这一模式的最显著优势就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和主动构建知识,不仅使得学生兴趣盎然,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得学生全程跃动,从而将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展示自我和个人潜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所。
(三)全员互动,快乐交流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等。为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快乐学习与交流数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此,在课堂中,笔者首先从旧知识引入,带领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帮助学生打开原有知识积累的同时,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铺垫。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动手剪切、移动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后,其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还了解到在转化的过程中,虽然平行四邊形的形状变了,但其面积没有发生变化。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互动,与教师互动、与学生互动,且通过独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推理的严谨性,促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寻找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并养成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世界的良好习惯,使得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从而解决小学生“怕学数学、厌学数学”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且变得善于思考,善于探索与实践,使其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