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

2019-12-02 03:39倪延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倪延琴

摘  要: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从梳理阅读目标、精选阅读材料、推进阅读指导、融合阅读活动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学较为困难,因为他们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无法进行独立阅读。但是,低段学生的可塑性也很强,教师一定要抓住低段学生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安排之下,组织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分析、交流,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使其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和数学理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梳理阅读目标,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阅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要明确数学阅读教学的目标,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训练的目标。而阅读的训练需要一个媒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和数学习题资源,根据低段学生目前的学情和整体水平,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确立了阅读目标,从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目标。教师围绕教材上的本课时阅读内容,在知识技能方面,让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并能对平移、旋转这些图形变换过程有清晰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在思想方面,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加强想象,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平移、旋转设计图案,实现文字、图形、动态的灵活转化;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魅力,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该课是图形的学习,以几何图形为主。教师让学生将教材上的图形变换过程,转变为语言进行描述,要求清楚的表达图意。学生认真观察教材图片,在阅读的过程中组织语言。有学生主动举手,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平移的过程,教师认为还不够完整,在学生的描述过程中适当给予补充和提示,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完全理解了其概念和定理。最后,教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绘出图形变换的过程,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图形的变换,课堂进展顺利。对于几何图形阅读的教学,教师梳理了明确的阅读目标,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利用教材上的几何图形和插图,结合阅读与实践,让学生独立观察、阅读,叙述数学概念,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直接的提升。

二、精选阅读材料,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在数学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追求材料选择的优质、精良。虽然数学本身较为枯燥乏味,但是数学的阅读材料十分多样,要通过材料的阅读,提升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能使数学教学整体变得简单。尤其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要尽量选择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阅读训练成效。

教学《表内除法》时,教师非常重视教材的应用,在教材中,会出现一些“读一读”“综合应用”等阅读材料,教师组织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学生表示平时没有注意这些材料,读得非常认真。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段阅读材料,是关于中国古代的数学故事:在春秋战国时代,算术的四则运算已经趋于成熟。燕人韩婴撰写的《韩诗外传》就展示出乘除法运算法则的“九九歌”。《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一则趣味故事: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桓公执政之时,有一个熟背“九九歌”的人向齐桓公毛遂自荐,齐桓公却说仅仅只会九九之术,不足以得到重用。此人回答:如若君王对只会九九歌的人都能重用,就不怕有才能之人不来为君王效力。学生阅读得开心,互相讨论,对乘除法运算法则产生了興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在课后,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课外书,并且推荐了《数学西游记》《奇思妙想学数学》等几本趣味书籍供学生参考,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充分发挥了数学教材的阅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穿插趣味数学故事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还鼓励学生课后开展数学阅读,并推荐阅读材料书目,提升了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三、推进阅读指导,积累数学阅读经验

数学课程的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照本宣科。小学低段学生不懂得对数学阅读的方法进行选择和变通,容易陷入阅读误区,且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具备个体差异性。教师要针对各阅读材料的不同特点,开展数学阅读的科学指导,只有为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给出合理点拨,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阅读,帮助学生累积数学阅读经验,加强数学阅读的深刻性。

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布置了几道应用题,其中有一组题目:第一题、食堂里原有180个鸡蛋,炒菜师傅每天使用的鸡蛋数量相同,两天共用了120个鸡蛋,一天用多少个鸡蛋?第二题、食堂的鸡蛋快用完了,需要进货,让未来一周都够用,那么总共需要买多少个鸡蛋呢?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题目,然后说一说这一组题的相同点。在学生阅读题目时,教师让学生用彩色笔勾画出题目中的重点信息,可以利用圈、点、划的方式来突出重点,例如“数量相同”“一周够用”等关键字词。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有学生觉得有些困难,教师指出两题是有联系的,完全可以将其当作一道题目来做,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最先求出什么。学生按顺序做题,先求出一天需要用60个鸡蛋,然后陷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者可以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又如一题,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问该车往返一次要几个小时?大多学生直接得出300÷60=5小时的答案,教师判定答案错误之后,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点。学生反复读题,很快发现了错误,避免了之后的习题也出现阅读错误。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习题,对学生进行适度干预,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规避阅读中出现的错误,为学生积累了数学阅读经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融合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性是好玩、好动,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如果能将阅读活动融入阅读教学,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融入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数学阅读能力。教师要开放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教学《近似数》时,教师出示了一个例图:小红去调查了某小学的学生数,他在笔记本上记录,某小学共有1209人,约是1200人。教师指定学生回答,让学生谈谈对“约是1200人”的理解。学生认为该小学的人数就是1209人,约是1200人是因为两个数字差不多,大概就是1200人。教师由此引出“近似数”的含义。随后,教师组织了课堂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供给各组一个分析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由讨论活动。其中,有一小组的题为:小蓝和小绿用不同的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小蓝测得的身高为1.5m,小绿测得自己的身高是1.51m,但是小蓝一直强调自己实际上比小绿高,小蓝说的是否有可能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看不懂题,觉得小蓝不可能比小绿高,刻度尺不可能出错,小绿要高1cm。其他学生强调是不同的刻度尺,刻度尺是有不同的测量单位的,准确程度不一样。有学生说必须要举出例子,不然没有说服力。学生开始思考举例,经过互相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如果小蓝的身高精确到0.1m,其真实值就是≥1.45m而<1.55m,而小绿的身高精确到0.01m,那么其真实值就≥1.505m而<1.515m,这样的话,小蓝就确实有比小绿高的可能性。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围绕阅读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思考和交流,将阅读、表达、实践活动相融合、协调统一,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构成了有效的数学阅读。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促使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积累数学阅读的经验,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慢慢步入阅读状态,保证数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监督,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