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 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 辽宁 阜新 123000 )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创伤性疾病,患者多会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进而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提升其致残率、致死率,威胁其身心健康,影响预后[1-2]。诸多临床研究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利于改善其呼吸功能,确保其呼吸畅通,利于其病情的治疗和康复[3]。本文就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阐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重性颅脑损伤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病例总数为10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0-75岁,平均(48.3±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空坠落9例,跌伤7例,重物砸伤8例,其他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5分钟-5小时,平均(2.3±0.5)小时;GCS评分(格拉斯哥评分)3-8分,平均(5.5±1.0)分。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8-77岁,平均(48.9±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3例,高空坠落7例,跌伤8例,重物砸伤9例,其他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0分钟-4.5小时,平均(2.2±0.4)小时;GCS评分(格拉斯哥评分)3-8分,平均(5.6±0.9)分。经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本次实验科学、可行。本次实验得到患者本次同意,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合并原发性心肺疾病、脑干损伤的患者,排除合并急性肺损伤、多脏器复合损伤的患者。
2 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清除颅内血肿或(和)坏死脑组织,行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患者在伤后24小时后实施气管切开处理,观察组患者在伤后24小时内实施气管切开处理,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使得气管与皮肤接近,在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沿颈前正中线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对气管前组织实施分离,切开气管后将气管套管插入,并对创口进行科学处理。
3 评价标准:(1)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基本治愈: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 9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生活能够自理;无效: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或上升18%以内;恶化: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升≥ 18%[4]。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2)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统计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分),得分以低者为佳。(3)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水肿程度。通过脑室外引流动态监护颅内压情况,取入院后前10天的颅内压平均值反映2组患者颅内压情况。通过头部CT扫描判定脑水肿严重程度,轻度水肿:水肿带宽度低于2cm;重度水肿:水肿带宽度≥ 2cm至<50%半球;重度水肿:水肿带宽度≥ 50%半球。(4)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病死率。肺部感染的判定标准:患者体温超过38℃,气道分泌物增多,可见脓性支气管分泌物和啰音,白细胞数量>15×109/L。(5)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昏迷时间对比、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标准:患者体温低于38℃,气道内分泌物减少,呼吸音比较清晰,白细胞数量正常。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相比于对照组的76.0%更高,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n=50)
5.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5.3 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水肿程度对比: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和脑水肿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脑水肿程度对比(n,%)
5.4 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30.0%)和病死率(1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4.0%和30.0%),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详见表4。
表4 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病死率对比(n,%)
5.5 2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率、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昏迷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率为80.0%(12/1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率为40.7%(11/27),组间比较x2=5.999,t=0.014。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为(9.4±3.5)天,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为(14.0±4.1)天,组间比较t=3.662,P=0.001。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为(10.6±2.7)天,对照组患者昏迷时间为(14.2±4.2)天,组间对比t=5.098,P=0.000。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14.9±5.8)天,对照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17.5±6.1)天,组间比较t=2.184,P=0.031。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类重症疾病,多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外在暴力引起,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其治疗难度极大[5-6]。该病在早期的死亡率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后期的死亡率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基础上继发的2次脑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7-8]。继发性呼吸功能障碍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并发症,可引起低氧血症,使得脑组织损害加重,并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还会引起肺部感染,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9]。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早期对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治疗利于纠正低氧血症,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心脑供氧充足,同时也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10-11]。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处理利于清除肺部的呕吐物、分泌物,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建立人工气道,保障患者肺通气换气功能正常,利于减少呼吸道死腔的发生,能有效提升气体交换率,防止发生肺部感染,利于病情的康复[12-13]。但需注意气管切开本身就可引起肺部感染,在临床中需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14]。本次实验表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气管切开处理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0%,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颅内压和脑水肿得到明显改善,肺部感染率和病死率仅为30.0%和12.0%,肺部感染控制率高达80.0%,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昏迷时间对比、ICU住院时间均大幅缩短,上述指标均优于行完全气管切开处理的患者,组间比较P<0.05,本次实验结果与王忠平[15]的实验结果类似。
由上可知,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