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忠
(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 , 重庆 401520 )
机体上下关节突间的狭窄部分骨质薄弱,医学上称之为腰椎峡部。机体上方的腰椎部分倾向于前部倾斜,下方骶骨倾向于后方倾斜,因此腰骶椎负重使得腰部倾向于向前滑移。腰部关节受累,长期负重会使机体峡部发生崩裂,骨性联结断节,椎体就会向前滑移即所谓的腰椎滑脱。治疗腰椎滑脱患者要注意解除对神经系统的压迫,及时为腰椎复位,进行植骨融合。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虽然融合率较高,疗效明显,但需要剥离腰椎两侧的肌肉,切除椎旁两侧的后方结构,对腰椎结构的稳定有不利影响,且增加了神经损伤的风险。自微创可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应用于临床后,其弥补了传统椎间融合术的不足,且不牵拉神经,仍然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于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经TLIF治疗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比较分析了TLIF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于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有男病患23例,女病患38例。经X光片检查可知,患者中有27例I级腰椎滑脱,34例II级腰椎滑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痛腿痛以及间歇性坡行,保守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综合考虑符合手术指征。
2 研究方法:术前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腰椎CT、MRI以及X线脊髓造影检查等。治疗前后均拍摄双侧股骨头的侧位X光片。借助Surgimap软件测量SP腰椎滑脱度、 LL腰椎前凸角、 PI 骨盆入射角、SS骶骨水平角和骨盆倾斜角等参数。患者取俯卧位,全麻,行气管插管。C臂透视初步确定需要手术的椎弓根部位,以此节段为中心做一6cm切口,从腰椎两侧2.5cm左右纵向切开患者的腰背筋膜,由最长肌和多裂肌的间隙进入,对椎旁肌钝性分离。先置入扩张套管再行置入扩张通道系统,将机体的峡部裂以及人字嵴暴露。入钉点选择在横突根部上方以下3mm处,椎弓根钉置入以后进行非减压侧预弯连接棒安装,椎间隙撑开后固定螺母,透视腰椎滑脱的复位状态以及解椎拱顶弓根钉固定情况。在减压侧安装微创通道及椎弓根钉置入的方法同上。微创通道下用骨凿切除待融合的骨节段上下关节突,切除掉黄韧带部分,为侧隐窝和潜行中央椎管进行减压,椎间盘切除以及软骨终板刮除,自体骨植入压实,试模后打入椎间融合器,安装连接棒并调整复位,透视确定腰椎是否复位、确定椎弓根钉棒的位置,引流管放置,缝合切口。术后3天内为了避免感染,用抗生素控制并加用神经药物治疗。
3 观察指标:我们对接受治疗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SP腰椎滑脱程度、PI骨盆入射角、椎间隙高度以及LL腰椎前凸角情况做详细记录,做为评价指标。
5 结果
5.1 患者接受TLIF治疗的情况:61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创口在1期愈合。患者均没有出现神经根损伤或椎间隙感染、肢体静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患者的创口4.7-6.8cm,平均长度为(5.4±0.3)cm。手术全程时长85-230分钟,平均时长(128±21)分钟。手术出血量135-560ml。平均出血量(187±89)ml。
5.2 患者在接受TLIF治疗前后腰椎相关指标情况:在术后随访时我们发现,患者的腰腿疼痛VAS评分和骨科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患者的疼痛明显降低,椎骨功能恢复效果明显(P<0.05)。58例患者的腰椎顺利复位,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增加显著,腰椎前凸角降低显著。腰椎滑脱程度SP治疗前平均为20.17%±7.91%,治疗后为10.48%±6.11% ,差异显著,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在接受TLIF治疗前后腰椎相关指标情况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经过微创可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后,其腰腿疼痛VAS(1.17±1.21)分、(1.65±1.04)分,评分较术前(6.34±3.02)分、(5.08±3.71)分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患者的JOA评分(22.53±3.88)分,改善显著,且58例患者腰椎滑脱顺利复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都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显著。TLIF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椎体复位,疼痛较轻,且椎间隙高度以及LL腰椎前凸角等恢复显著,该疗法的预后效果佳,对机体伤害小且症状改善快,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