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阜新 123000)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发生几率的上升使得该病症的发病率也有明显提高。以往临床对该病症的治疗多以手术疗法为主,常规骨瓣减压手术疗法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相对较高,且对脑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效果也并不显著[1-2]。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骨瓣减压术得以在临床不断推广应用,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探究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此次研究将在本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患中选择66例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患中选择66例进行分组治疗,分组依据为信封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2)无相关手术禁忌。(3)无其他严重合并症。(4)无出凝血障碍。排除标准:(1)病例资料不完整。(2)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对照组33例中18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3.2±3.6)岁。致伤原因:20例为交通事故,13例为高处坠落。Glasgow评分:10例6-8分,23例3-5分。受伤至入院治疗时间:2-13小时,平均时间为(5.1±1.4)小时。观察组33例中21例为男性,12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3.3±3.9)岁。致伤原因:19例为交通事故,14例为高处坠落。Glasgow评分:11例6-8分,22例3-5分。受伤至入院治疗时间:2-14小时,平均时间为(5.2±1.7)小时。组间对比提示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具有可行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处理,手术体位采取仰卧体位,将患者的头部偏向健康一侧,偏向角度约为45°。麻醉起效后则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实施额颞瓣、颞顶瓣或额瓣处开颅减压,减压骨窗面积设定为6×8cm。为患者进行颅内血肿以及硬膜下血肿的清除,同时清理挫裂坏死的脑组织,确定无误后则可进行止血操作,彻底止血后要进行硬脑膜的减张缝合,并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为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早期亚低温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注意维护患者内环境稳定。观察组术前为患者进行常规脱水、利尿治疗,均采取全身麻醉,在自颧弓水平耳屏前1cm的位置做手术切口,经耳廓上方延伸到顶结节,至前额部发下位置,常规翻转皮肌瓣,去骨瓣,骨窗大小约为12×15cm,顶部骨瓣旁开矢状窦2cm,咬住颞部颅骨中颅边缘,尽可能咬除蝶骨嵴,扩大去骨瓣范围,放射状切开硬脑膜,并进行血肿清除,清理脑挫伤病灶,进行上述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侧裂血管,为患者进行充分减压处理后进行止血操作,对硬脑膜进行减张缝合,并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术后常规处理同对照组相同。
3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级为死亡,2级为植物生存、3级为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4级为中度残疾,生活可自理,但存在一定障碍。5级为治愈,完全可进行正常生活。(2)颅内压水平。(3)并发症发生几率。
5 结果
5.1 2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5%,对比显示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5.2 2组并发症发生几率的对比:对组间并发症发生几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发生几率的对比(n,%)
5.3 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的比较:对术前2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进行对比,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治疗后的则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的比较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危重症,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实施治疗是提高该病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患者入院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情况,确保患者呼吸通畅且呼吸循环正常。要尽快为患者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便尽快准确判定患者颅内血肿、脑水肿以及脑挫裂伤情况,因该病症的变化较快,因此应积极进行相关影像学复查,以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脑水肿症状是否有加重[4-5]。对符合手术指征的病患且未合并脑疝患者应在手术准备完成后进行头颅CT复查,确定患者颅内血肿范围是否有扩大或是否出现其他症状,以便确定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范围。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将颅内血肿清除干净,并适当扩大颅腔容积,进行颅脑减压,以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康复质量[6]。
常规开颅手术虽具有一定疗效,但该种治疗方法并不能有效暴露额极、颞极以及前中颅窝底,而且对于坏死脑组织的清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临床止血也不彻底,减压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若患者手术治疗后脑血流并未有效恢复,不仅可能会出现脑损伤加重的情况,而且术后可能出现恶性脑水肿,从而导致脑疝的发生,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另外因为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的骨窗范围有限,因此可能会出现中线结构复位不完全,引发恶性脑肿胀。而且该种手术治疗方法术后继发脑水肿、脑肿胀,导致脑组织从狭小骨窗膨出或脑组织嵌顿等事件的几率较高,不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甚至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或导致患者死亡[7-8]。大骨瓣减压术是近年来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常用的方法,其可充分暴露颅脑范围,为颅内减压提供更为直观的条件,同时该种手术治疗方法的骨窗位置相对较低,有助于缓解颅内压侧裂区的压迫,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脑水肿高峰期,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骨窗小而导致术后脑膨出、脑组织嵌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更利于患者康复[9-10]。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5%,对比术前颅内压水平,结果提示差异不明显。治疗后2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均得到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为(24.07±1.08)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也提示观察组更低。证明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更利于患者康复。但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临床应重视手术时机的把握。例如对于正在发生、发展的脑水肿、脑肿胀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对于脑中线移位>1.0cm以及环池结构封闭的患者最好在患者入院后1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脑疝患者则最好在其未出现不可逆脑干损害前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而言脑疝后脑干功能损害不可逆时间为3小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较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临床应注意以下问题:(1)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检验术相比较,其对于患者所造成的创伤更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为确保临床治疗安全性。对于年龄较高或存在严重复合伤的病患不推荐进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2)因大骨瓣减压术的骨窗较大,因此术后会为患者遗留较大范围的颅骨缺损,术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脑膨出、软化情况,颅骨缺损综合征的发生几率也可能会有明显增加。但因该种治疗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较佳,良性转归率更高,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因此临床进行具体治疗方法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以便提高该种疗法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病患临床治疗当中应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理想,可有效提高颅内压的降低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避免患者遭受额外痛苦,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故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