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观察

2019-12-02 09:50赵正力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肱骨肩关节康复训练

赵正力

(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21 )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骨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手术治疗是治疗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主流。其中,常规内固定方法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因其术后经久不愈而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近年兴起的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通过分散螺钉-骨面的受力来减少持续内翻的作用力,应用效果较为理想[1]。本文围绕观察分析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行回顾性调查法,随机选取52例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组,均分至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包括24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60-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7±2.8)岁。受伤因素如下:32例为行走时跌伤,12例为骑车致伤,8例为车祸致伤。根据Neer分型将患者分为以下几类:2部分骨折10例,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29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因素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可进行对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会讨论并通过,所有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愿意参与。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闭合性的肱骨近端骨折;(3)非陈旧性骨折;(4)同侧肢体为单处骨折。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2)存在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3)凝血功能不全。

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内固定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后,选择肩关节的前内侧为入路。逐步分离三角肌、胸大肌、深筋膜,充分暴露骨折处。在除去骨折处的血肿后,对其施行骨折复位,对位对线后通过C臂观察是否复位成功。若达到解剖学复位标准后,于肱二头肌的腱长头处放置T型板,在适当调整螺钉的长度后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法,在C臂的引导下对骨折处进行透视。尽量达到骨折处的解剖复位,对骨质缺损过于严重处进行异体植骨;对内侧柱骨质缺损过于明显的部位,因其连续性与稳定性无法保证,可通过双皮质送质同种异体骨块实现[2]。待骨折恢复至理想位置后,对伤口进行反复冲洗,并放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

3 术后康复训练:术后3天,2组患者均开始被动康复训练,例如握拳、钟摆运动、伸肘屈肘运动等;术后7-21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被动内收与内旋运动;术后6周,患者可开始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若患者骨折处已形成骨痂,则可适当增强康复训练的强度;术后2个月指导患者进行力量训练,塑造肌肉的应力方向。

4 评价标准:以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为标准评价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分级包括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评分为>90分、75-89分、60-74分、<60分;以Neer评分为标准评价2组患者的关节恢复状况,分级包括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评分为>90分、80-89分、71-79分、<70分;以CMS(Constant与Murley肩关节量表)评分为标准评价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分级包括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评分为80-100分、65-79分、51-64分、<50分;评价2组的关节活动度,包括进行肩关节外举外旋、前屈上举,测量肱骨头内翻度与肱骨颈干角。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进行x2检验、t检验,以P<0.05为评价标准,作为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

6 结果

6.1 2组术后愈合结果:见表1。

表1 2组术后愈合结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P<0.05,差异显著。

6.2 2组关节评分结果:见表2。

表2 2组关节评分结果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P<0.05,差异显著。

6.3 2组关节活动度结果:见表3。

表3 2组关节活动度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P<0.05,差异显著。

讨 论

因老年人骨质流失较年轻人明显,当其受到外力伤害而发生粉碎性骨折时,肱骨头常表现为“蛋壳样”变化,因此常规的内固定疗法常不能达到理想的复位标准。相关研究显示[3],在内固定疗法的基础上进行内侧柱支撑重建可以分散螺钉的受力情况并抵抗因肩袖收缩而产生的内翻力,从而提高骨折面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发生肱骨头塌陷或内翻、愈合不佳的并发症,加快患者的术后愈合。

骨折治疗后愈合效果是否理想的标准主要是复位情况、血供状况,在良好的条件下往往会加快患者骨折处的恢复。本研究显示,采用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的患者在愈合时间、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影像学愈合时间、住院时长中均短于常规治疗组,提示此方法能够促进患者骨折面愈合,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内侧柱支撑通过增强载荷强度、抗压能力、最大扭矩及其刚度,并减少了受力面的应力来使肱骨头受力有效缓解[4]。临床上骨折愈合不仅要求愈合时间,而且需要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处的功能恢复情况。本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的患者在Broberg-Morrey评分、CMS评分、Neer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常规组,说明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理想,此结果可能是因为内侧柱支撑分散了螺钉与受力面之间的应力,从而减少了患者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塌陷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内侧柱支撑重建辅助治疗法相较于常规内固定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在提高关节活动情况上则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肱骨肩关节康复训练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