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向量的一点教学心得

2019-11-30 13:09孙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立体几何

孙磊

【摘要】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工具性”认识不足,教材中“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内容设计略显单薄.结合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对该部分做了进一步的充实.

【关键词】空间向量;立体几何;实践调查;高考要求

空间向量是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之后,几何图形立体感更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仍然在空间向量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对教学及教材的使用进行了针对性的反思,总结出一点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高中阶段,空间向量是用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处理立体几何的各类题型,但它毕竟只是工具,不能把它的结论等同于要研究的立体几何问题.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做过这样的调查,每隔三天让学生做一道求“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或是“二面角”的立体几何习题.持续了一个月之后,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用空间向量求角,但往往求出两个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之后,就认为题目已经做完了,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会忘记讨论向量的夹角与所求角之间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记得转化,却时常搞不清哪一类型的角对应哪一种转化方式,因而不能写出最终的正确结论而造成了失分.这种现象暴露出了学生解题思路的不完整、不清晰.

笔者仔细研读教材,在教学时除了增加必要的例题,也为“利用空间向量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这两部分内容,设计相应的“算法”,归根结底,就是帮助学生规范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在讲“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一节内容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方法,然后补充一道相对应的例题.内容如下:

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直线l与平面α的夹角θ的步骤为: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点的坐标;

(2)求出直線l的方向向量v和平面α的法向量n;

(3)求出两个向量v和n的夹角;

(4)sinθ=|cos〈v,n〉|,θ即为所求的角.

例 如图所示,在直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BAD=90°,BC=1,AD=AA1=3,AB=3,求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以点A为坐标原点,分别以直线AB,AD,AA1为x轴,y轴,z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1(3,0,3),C1(3,1,3),A(0,0,0),C(3,1,0),D1(0,3,3),B1C1=(0,1,0),AC=(3,1,0),AD1=(0,3,3).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n=(x,y,z),则AC·n=0且AD1·n=0,

即(3,1,0)·(x,y,z)=3x+y=0且(0,3,3)·(x,y,z)=3y+3z=0,

解得y=-3x,z=-y,

不妨令x=1,得n=(1,-3,3).

cos〈B1C1,n〉=B1C1·n|B1C1|·|n|=-31×7=-217.

设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为θ,

则sinθ=|cos〈B1C1,n〉|=217,

∴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17.

在讲“二面角及其度量”一节时,讲解例题之前,向学生介绍“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二面角”的方法.内容如下:

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θ的步骤为: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点的坐标;

(2)分别求出平面α,β的法向量n1,n2;

(3)求出两个向量n1和n2的夹角;

(4)根据图形确定所求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从而确定θ=〈n1,n2〉或是θ=π-〈n1,n2〉,θ即为所求的角.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办法,笔者清楚认识到:教什么,怎么教,首先要满足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配合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教材实验研究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立体几何
机械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全国高考改革的立体几何备考复习教学建议
新课改下高中立体几何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浅析“向量法”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向量方法与初等方法的比较研究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