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利
【摘要】数学是一门计算性和推理性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而这就需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针对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希望能够对数学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数学;实践教学
就目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来看,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逐渐地成为教育的主要标准和要求,而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之一,更要加快调整基础知识教学与素质培育的脚步,通过运用新时期教育改革所形成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来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学习课堂,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与探究,并提出了以下观点和建议.
一、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问题情境的导入,需要从根本上满足教学方法的原则与特征,同时需要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设计,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当中,根据课程所需讲述的知识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合理设计,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问题情境当中,发挥学生的优势,开拓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掌握解题的思路.所以,笔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与探究当中.如,笔者为学生设置情境:“小兰和妈妈去运动服装商店买衣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商店里都有哪些物品吧.”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商店里商品都有几类,每一类都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等等.然后引出问题:“如果小兰和妈妈一共带了两百元,买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后最多能剩下几元?”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买衣服之后怎样使钱尽可能地多.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呈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合作情境实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体会与表现;同时,也会在不同的情境当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想法,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此,我们就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解题的过程.笔者为学生分配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情境的融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发散思维、强化逻辑能力.其中,有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说:“要想使剩下的钱多,就要保证买衣服和鞋的价钱最少.”通过学生的阐述笔者了解到他们的解题思路是:先把买衣服和鞋的钱相加,然后再用所带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由此可见,通过我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进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良好构建.
三、生活情境延伸,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就要在实际教学中,把相关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呈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良好构建.
例如,笔者在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学习本课知识点,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路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千米的应用.同时,还为学生展示运动会上千米赛跑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千米的用途和特点.在引导学生认识“吨”这一单位时,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以及火车运载物品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真切地融入情境当中,并且通过询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运用到了千米和吨?”让学生进行思考,从探究问题当中呈现出乐于学习的状态,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延伸与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当逐步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提升与发展.基于此,笔者就从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情境实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情境延伸,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參考文献】
[1]邹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32.
[2]任晓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