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代代传 多元策略齐绽放

2019-11-29 01:48蔡黄莺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蔡黄莺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倡导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作为首批厦门市闽南文化艺术特色学校,采用以多元适宜为引领,树立多元适宜教育与学生发展相适宜的教育,音乐教学活动强调要与学生身心年龄特点相适宜、与学生个体特点相适宜、与学生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宜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音乐;闽南文化;高甲文化;多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8-0042-04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闽南曲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高甲戏、答嘴鼓、闽南童谣等,其中“高甲戏”“答嘴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特色,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地方曲艺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在中国传统曲艺中独树一帜的“高甲戏”“答嘴鼓”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两者表演艺术丰富多姿,诙谐风趣,题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者从生活中提取素材,通过对不同人物典型形象或对木偶戏、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发人深省。

随着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甲戏”“答嘴鼓”文化面临着传承上的挑战,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发扬传承。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持续推进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积极响应“戏曲进校园”活动。作为首批厦门市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厦门市“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立项“基于多元目标下闽南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元策略研究”课题,以“基于核心素养,多元目标多元策略优选”为导向,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理念:“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探索“走出去、請进来”等多元策略,开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元目标、多元策略下戏曲进校园”的实践活动,让闽南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融入,进一步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全面发展。

一、树方向“闽南文化融校园”

传承“闽南文化·创建教育特色”。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文明的传承绵延不息,从2011年开始,学校提出创建“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目标,成立学校以“高甲戏、答嘴鼓、闽南童谣”三大项目为主的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学校申报“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进行具体分工,引入闽南方言、童谣、高甲戏、答嘴鼓等闽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七年来,学校全体师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以爱导行,以培育自信、自立、自强的现代小公民为目标。学校向全体师生倡议:“作为现代小公民的下一代有责任与义务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乡土文化,传承闽南民间文化艺术。”学校围绕创建“闽南文化艺术特色校”为方向,将全校师生共同传承闽南民间艺术“高甲戏”“答嘴鼓”“闽南童谣”作为学校德育品牌教育特色课程,倡导“一句乡音、一曲乐、一段故事、一展示”为手段,促进孩子们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热爱家乡、感受家园的风土人情、热爱闽南民间音乐文化,做一名闽南文化的传播者。2017年,学校以音乐组教研组长为主持,以学校、片区音乐组教师为团队,申报厦门市“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制定“基于多元目标下闽南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元策略研究”课题,在市级课题引领下,课题团队更加坚定对闽南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力图培育学校学子“博爱、乐学、开放、包容、大气、睿智”的闽南精神和校园风貌。

二、立常态“高甲文化融课堂”

传承“闽南文化·创立课堂特色”。闽南文化应有根,而根在课堂,七年来,学校全面响应中央提出的传统戏曲进校园、进课堂的指导方针,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等策略,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闽南文化课题研讨、培训活动。硬件上,积极创设风格独特的闽南风韵校园:“乡音·乡情”校园角、“七彩虹”闽南民间艺术长廊、“七彩虹”闽南艺术厅、“七彩虹”阳光小戏台等;软件上邀请了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校长期艺术指导顾问,参与教学。学校在市教科院制定的音乐学科多元目标框架指导下,明确低、中、高年级各学段学生、各个领域的社会素养目标、学科素养目标、成长素养目标等三个维度标准,帮助教师探索“多元目标下闽南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策略”。根据学校实际,合理规范制定每一学年的“闽南文化进校园”相关活动课程计划、方案、小结及评价机制、学习评估,明确日常音乐课堂融入闽南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目标,严格按照计划,有规律、有任务、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一)面向全员,常规普及

《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学校根据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工作计划,以学生的日常教学目标、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常规音乐课堂为阵地,重视闽南民间音乐传承。优秀的闽南童谣、答嘴鼓、高甲戏是滋润孩子们心田的“营养素”,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新教材和闽南民间音乐有效结合,探索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校音乐组教师围绕闽南民间艺术文化,以“一句乡音、一曲乐”为主线,结合日常人音版音乐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强调音乐教学内容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学校将闽南民间文化与日常音乐课程、校本课程有效融合、渗透,将“家乡情·闽南风”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学校设定每周一日师生闽南方言日,这一天,倡导全校师生课余时间尽量用闽南方言进行交流,包括晨会课、音乐课前五分钟,音乐组教师还教授全校师生学习一句闽南谚语,形成良好的校园闽南乡音传承氛围。

闽南歌谣作为闽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根基,它主题鲜明、朗朗上口,音调诙谐、充满童趣,是面向全员普及的有效手段。将它合理有效地与日常音乐课堂相融合。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飞呀飞》,当学生聆听了(德)弗朗索瓦·舒伯特曲的《蜜蜂》和德国儿童歌曲《蜜蜂》,了解掌握这两首作品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闽南童谣《小蜜蜂》,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丰富对闽南文化的认识,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为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乡的乡音乡情,发掘少儿的创新思维,学校积极开展闽南童谣传唱活动,学校多位教师面向全市、区音乐教师进行闽南童谣公开课交流、展示。在日常音乐课堂上,教师结合传统节日、人文礼仪、闽南特色,选取健康、向上的闽南民间音乐,为音乐课堂添砖加瓦。

(二)个性培养,社团提升

开展学校社团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和老师积极为学生创设平台,以多种形式,多方渠道开发、调动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全面向全校师生介绍新时期的少儿戏曲文化,增强全校师生的见识性与参与性,提高全体师生的审美情趣与欣赏水平。学校围绕“一段故事、一展示”,面向全员、发展特色,采取普及为主,提高为辅的原则,丰富学生闽南文化,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在故事中感受,在展示中收获,在实践中传承。以社团课堂为载体,以实践舞台为延伸,以骨干带动全员为手段,培养更多高甲、答嘴鼓小戏迷和骨干小苗,提升学生对闽南民间音乐的认识与热爱,由学而承,由承而传,以老带新,以大带小,由个体到全员,由普及到提高。学校先后成立“七彩虹高甲戏社团”“七彩虹答嘴鼓社团”。至今,社团的学生仍坚持每周三、五下午三、四节课进行常态、常规活动。两大社团由学校音乐组三位教师直接组织、管理,社团成员来自学校各个年级热爱高甲文化、热爱答嘴鼓文化的骨干学生,七年里先后培养了五批高甲戏、答嘴鼓社团骨干近200号人,成为各个班级的小主力,发挥了小小骨干的带动辐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师积极投身高甲文化学习,对闽南传统文化娓娓道来,语、数、英、音、体、美等多学科教师积极参与高甲戏学习活动,并排练高甲戏《群丑争辉》等节目参与交流演出。在一系列传、帮、带活动中,提升了我校师生对闽南高甲戏文化的综合素养,注入爱国、爱乡、爱高甲的动力源泉。

三、重鍛炼“高甲文化融实践”

社团成立以来,市语委办和市文化馆都曾授予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试点校”并举行授牌仪式。学校将展演、比赛活动作为“多元目标下闽南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元策略”的延伸与辐射,同时积极参与、开展海峡两岸闽南戏曲文化校际交流与互动活动。

(一)阳光戏台,创新实践

仪式活动是构成学校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背景之一,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增强学生仪式感的最佳契机,在神圣的升旗仪式上,阳光舞台的加入为立德树人创设出更具体的场景。全员动手、重在参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校园的阳光舞台,赋予少先队课更深厚的内涵,为各班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各班学生以公民素养的培养为探究点,在各个社团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戏曲、舞蹈、音乐、朗诵等艺术形式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其中,高甲戏、答嘴鼓、闽南童谣成员展示的“阳光戏台”不仅是一扇“艺术之窗”,更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小公民核心素养的“文化之窗”。一个个“吹拉弹唱”多才多艺的高甲少年,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舞台,一方小戏台,为高甲小戏迷创设实践、展示、交流的平台,为培养现代合格小公民提供了传承闽南文化土壤,打开闽南民间艺术天地的大门。让全体师生参与到这场校级仪式中,挖掘育人内涵,成为学生成长的实践平台。

(二)赛演戏台,久经考验

在学校持续响应“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带领下,在学校领导、戏曲前辈引领、社团教师辛勤付出下,立足国情、社情、校情,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强德育文化氛围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七彩虹高甲戏、答嘴鼓社团硕果累累。其中编排的《管甫迎亲》《喜迎亲》《五步送歌》《扒龙船》《卖花歌》《文明斗阵行》《一只鸟仔》等高质量曲艺节目,通过各级各类比赛、交流、展演得以推广,闽南民间艺术种子更是在学子们身上生根发芽、蓬勃向上。每年暑期,学校受区教育局委托,开展多场“闽南乡土乡情文化”“闽南民间文艺欣赏”夏令营;夏令营上,大腕云集,讲课的教师有:国家级“非遗”讲古继承人、省级“非遗”答嘴鼓继承人、闽南语广播主持人、蔡氏漆线雕、惠和石文化“影雕”继承人,“非遗“木偶戏继承人等等。闽南专家们一段又一段关于闽南的民俗故事,让孩子们收获了一场又一场生动、有趣富有闽南特色的盛宴。答嘴鼓、漆线雕、影雕、木偶戏等闽南传统特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

(三)两岸戏台,共同弘扬

2013年端午节,学校作为市教育局推选厦门当地高甲戏传承特色学校,受邀与金莲陞高甲戏团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并参与“共圆中国梦”两岸青少年非遗文艺晚会的演出交流活动;2015年10月举办“两岸童心传经典·师生同台共粉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青少年艺术展演活动;浓浓闽南味,开启了一段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交流之旅,让两岸的青少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让我们的闽南话、闽南戏曲、闽南文化再创辉煌。学校还坚持每年一届“家乡情·闽南风”校园闽南文化周活动;多次参加海峡两岸广播电视“读册歌”大赛荣获佳绩;学校长期受到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参加多场“乡音乡情”福建省闽南文化沙龙活动;其中厦门卫视“斗阵来看戏”专栏组长期为学校高甲戏、答嘴鼓社团的学生提供录制、采访、演出平台。

红砖古厝,闽南人文的主要构成,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息,夕阳西下,渔船归港,微风中夹带着阵阵海腥味,错落的燕尾脊,那是家的方向,正不急不缓的老去,但那个景象伴着那戏台鼓声定格在即将消失的记忆里。为了那戏台、鼓声再次余音绕梁,我校学子传承闽南文化在路上。今天,闽南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融入,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以传承闽南民间艺术文化创建德育品牌课程建设,以闽南地方曲艺“高甲戏”“答嘴鼓”为主流的校园闽南文化特色建设已初见成效,我们将静守在这片沃土,继续以“基于多元目标下闽南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元策略研究”课题为引领,多渠道传承和保护闽南文化,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落实,让闽南方言、闽南民间优秀艺术、高甲戏、答嘴鼓、闽南童谣等相关闽南民间艺术文化世世相传、代代不忘,让“多元目标、多元策略”下的闽南艺术之花在全校师生心中蓬勃绽放。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