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惠 胡萌洁
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时期,在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我们不但希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努力尝试将“多角度”思考作为重难点呈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比较中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虽然方法不同、策略多样,但无论从什么角度思考,都是建立在“部分+部分=整体”这一数量关系之上,深化基本加法结构模型。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97页《问题解决(多角度观察)》。
【教学目标】
1.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经历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2.初步体会同一问题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渗透不同分类角度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问题解决(板书)。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准备好了吗?
男生请举左手,女生请举左手。
蓝桌子的同学拍一下手,绿桌子的同学拍两下手。
前三排起立,后三排也起立。
师:真棒,每个同学都能快速做出判断,相信今天的学习也能出色完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问题解决》。
(板书:问题解决)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加法的结构模型,需要学生能够将整体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课前热身,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不同角度,同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作用。】
二、寻找信息,经历问题解决过程
寻找信息,形成完整问题。(见下图)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板书: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一共有15个小朋友。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呢?
预设:数一数。
师:请你来数一数。
师:还有吗?
预设二:有9个男生,有6个女生;第一排有7个人,第二排有8个人。
(教师一边板贴,一边请学生上来指一指、圈一圈。多媒体动画展示)
预设三: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找到了要解决的问题。
师:我们刚才找了这么多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会选择哪几条数学信息呢?
(移动信息)
师:现在我们既有了数学问题,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经历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的完整过程,形成对问题的完整表达。培养学生信息读取的能力和根据问题寻找对应条件的能力。】
师:怎样解答?
(列式计算,尝试独立思考)
师:(过渡)我们已经找到数学信息了,那么怎样解答呢?
(板书: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
反馈:
预设一:可以用加法算式:9+6=15(人)计算。
追问:有没有同学用6+9的呢?
预设二:可以用加法算式:6+9=15(人)计算。
小结:沟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都是用加法,都是将两部分合起来。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认知现实,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既是对加法结构的巩固,也能通过具体情境非常直观地感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师:解答正确吗?
(算式解读,构建加法模型)
(呈现反思过程,提供思考模式)
师:9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
(圈一圈,圈在一张图上,强化加法的结构)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
预设:要算一共有多少。就要把男生和女生加起来。
师:找到的文字算式是?
男生数+女生数=全体人数
(PPT呈现)
师:这种方法,同学们是从性别的角度来观察的。
师:看来他的方法正确、计算也是正确的,那么解答就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一共有15人。
【设计意图:构建基本的加法数量关系,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结构,再将一般结构运用到特殊情境中,提升了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从位置角度重新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
选择信息:还可以怎么选择信息?
师:一起来完整地说一说这个问题?
列式计算:你能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回顾分析:引导学生模仿之前的方式,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解读算式、回顾反思。
小结:这种方法是从不同位置的角度来观察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一次过程的模仿与学习,再次经历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和回顾反思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的思维习惯。】
四、对比异同,明确观察角度差异
对比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见下图)
预设一:都是用加法。
师:在解决一共有多少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都是把两部分加起来,都用加法来计算。
预设二:用的数学信息不一样。
小结:原来,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用的加法算式也会不同。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算式不同,但我们所用的都是“部分+部分=整体”这一加法模型。】
五、层层推进,巩固运用多角度观察
1.尝试练习,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天鹅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见下图)
反馈交流:从算式解读观察角度。
小结:真棒,看来我们已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2.选择答案,感知“多角度”的适用性。
从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见下图)
追问:有人选③吗?为什么不选择③?
小结:看来我们要选择比较容易在题目中找到的信息去解决问题。
3.挑战提升,从三个角度解决问题。
提供素材,让学生尝试从形状、颜色、位置三个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见下图)
小结:不同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可能有各自的好处,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基础巩固”到“正误辨析”,最后拓展延伸,尝试从三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辨析方法的优劣,层层递进,尝试运用“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