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亚芹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妇产科,广东深圳 518116
子宫腺肌症是妇科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影响,患者病情反复,且伴发的痛经等症状对其正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1]。米非司酮是目前子宫腺肌症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作用较显著,但研究显示其对减少该病的复发率作用有限,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2]。有研究表明,宫瘤消胶囊能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病情,但是对二者联用的研究较少,且全面性不够[3]。故本研究通过探讨二者联合使用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影响,旨在评价此种治疗方式对子宫腺肌症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5 年4 月~2017 年12 月于我院确诊并行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符合:(1)满足《妇产科》第8 版中关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4];(2)精神正常;(3)首次诊断及治疗。排除:(1)显著的手术指征[5];(2)伴发其他妇科疾病;(3)肝肾功能异常或药物不耐受;(4)3 个月内影响血清激素水平的药物服用史。达到上述标准与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纳入研究,共计纳入患者11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联合组(n=55)和米非司酮组(n=55)。而110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转院或中断治疗,7 例患者治疗后失访,上述患者视为脱落,将之排除本次研究。13 例脱落患者中,联合组6例,米非司酮组7 例,故两组最终人数为联合组49例和米非司酮组48 例。其中联合组年龄27 ~49岁,平均(37.5±4.0)岁;病程0.43 ~5.64 年,平均(2.47±0.49)年,孕次0 ~3 次,平均(1.42±0.39)次。对照组年龄31 ~53 岁,平均(38.9±5.4)岁;病程0.56 ~4.92 年,平均(2.68±0.32)年;孕次0 ~4 次,平均(1.55±0.41)次。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00648,规格:10mg/ 片)10mg/d,午餐后1h 用药;而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月月经干净至下次月经来潮当日给予口服宫瘤消胶囊(山东步长神州制药有限公司,Z20055635,规格:0.5g/ 粒)2.0g/ 次,每日3 次,连续治疗3 个月后停药。停药后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共计6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月经一般情况、子宫情况、血清激素水平及糖类125抗原(CA125),及随访期间患者复发率之间的差异。
疗效评价[6]:显效,痛经消失,子宫大小、经期及月经情况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疼痛显著改善,可忍受,无需服用止痛药,子宫大小、经期及月经情况有所好转;无效,疼痛改善不明显,发作时需服用止痛药,子宫大小、经期及月经情况无显著改善。总有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月经一般情况:包括月经量及周期。
子宫情况:包括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大小通过B 超进行测量。
血清激素及CA125 水平:血清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及雌二醇(E2)。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迈瑞BS-49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子宫痉挛、下腹疼痛。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米非司酮组(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月经量及周期,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显著低于治疗前,月经周期显著短于治疗前,而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均小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月经周期显著短于米非司酮组,而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均小米非司酮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一般情况及子宫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一般情况及子宫情况比较
组别 月经量(mL) 月经周期(d)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联合组(n=49) 329.48±92.74 196.83±49.44 16.174 <0.05 12.39±1.94 6.59±0.49 9.657 <0.05米非司酮组(n=48) 327.64±89.49 236.75±53.08 10.375 <0.05 12.77±2.33 8.77±1.39 5.385 <0.05 t 0.876 8.495 0.475 3.81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子宫大小(cm3) 子宫内膜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联合组(n=49) 229.17±90.49 155.64±57.43 13.562 <0.05 13.08±3.41 6.73±1.24 8.175 <0.05米非司酮组(n=48) 227.95±84.39 186.97±67.88 9.457 <0.05 12.96±3.48 8.09±1.33 5.385 <0.05 t 0.553 6.185 0.235 3.956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及CA125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及CA125情况比较
组别 FSH(U/L) LH(ng/m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联合组(n=49) 7.35±2.41 3.84±1.02 14.174 <0.05 7.94±2.08 4.09±1.12 8.657 <0.05米非司酮组(n=48) 7.88±2.05 5.47±1.63 11.375 <0.05 7.23±2.47 5.84±1.77 5.385 <0.05 t 0.976 7.395 0.575 4.81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E2(pmol/L) CA125(kU/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联合组(n=49) 186.43±65.86 43.59±12.48 13.142 <0.05 34.96±9.47 18.46±3.07 7.457 <0.05米非司酮组(n=48) 179.46±68.73 57.94±14.41 9.956 <0.05 36.39±9.75 19.04±3.45 9.185 <0.05 t 0.954 5.865 34.96±9.47 18.46±3.07 7.457 <0.05 P 186.43±65.86 43.59±12.48 13.142 <0.05 36.39±9.75 19.04±3.45 9.185 <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FSH、LH 及E2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FSH、E2 及LH 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FSH及LH 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A12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联合组患者随访6 月期间,共计30 人复发,复发率为61.22%,而米非司酮组患者随访期间共计43 人复发,复发率为89.58%,联合组患者随访6 月时复发率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χ2=9.004,P<0.05)。
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入侵肌层导致的局限或弥漫性病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由于患者症状明显,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患者还有恶变的风险,故目前临床针对其病情将治疗方式分为内科及外科[7-8]。对于此类患者的内科治疗中,米非司酮能通过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抑制内膜生长的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症状,但有研究显示,单纯使用米非司酮治疗患者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相对较高[9-10]。而中医认将其归为“痛经”“淤积”范畴,而“气滞血瘀、寒凝湿滞及肝肾虚损”则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11]。气滞血瘀所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发为痛经[12]。瘀滞日久,积而成癥,继而冲任失调,故诱发月经失调等症。故通过活血化瘀之法能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在朱晓兰等[13]的研究中,宫瘤消胶囊对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子宫肌瘤有较好的疗效,故本研究将之应用于辅助治疗同为“气滞血瘀”所致的子宫腺肌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月经周期显著短于米非司酮组,而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均小米非司酮组。说明宫瘤消胶囊辅助治疗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月经情况,同时缩小病灶,更有效的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从而进一步减少患者经期出血量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宫瘤消胶囊由消癥活血汤演变而来,方中含有吴茱萸、白术、党参、牡丹皮、仙鹤草、莪术、三菱、土鳖虫、香附和牡蛎等药物成分[14]。其中牡丹皮、仙鹤草、莪术、土鳖虫、香附和牡蛎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能有效促进人体微循环情况的改善,从而增加子宫血液循环,促进病灶的吸收,从而减少子宫体积。而白术、党参有补气、健脾功效,从而促进体内气机改善,结合上述活血化瘀药物,能有解决患者“气滞血瘀”的情况,进而改善其月经情况。而对于患者激素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FSH、E2 及LH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E2 是体内雌激素含量的主要指标,而FSH 及LH 在体内能通过促进卵泡发育成熟,从而引起体内雌激素含量升高,导致子宫内膜增生,此结果说明宫瘤消胶囊能有效减少体内雌激素及促雌激素生成类激素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延缓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这与周文丽的研究结果类似[15],但目前对于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以纳入今后的研究范畴。有研究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 值会有一定升高,且对患者疾病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6],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A125 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但两组患者比较并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原因如下:(1)研究显示CA125 在非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含量虽然有所升高,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故可能对于治疗效果判断的敏感度不够[17];(2)体内影响CA125 的因素相对较多,该指标对于子宫腺肌症病情判断的特异性不够;(3)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反应结果的真实性不够。
针对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米非司酮组,说明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主要是由于宫瘤消胶囊能在米非司酮改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患者子宫内微循环状态,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有研究显示,宫瘤消胶囊能有效改善患者子宫的炎症状态,从而促使由于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病灶与宫体肌肉之间的黏连,同时促进病灶萎缩,进而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作用[18]。故联合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且对于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疾病复发率。联合组复发率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主要还是由于米非司酮单独治疗子宫腺肌症会导致患者产生依赖性,停药后短时间内患体内激素水平恢复至治疗前,从而导致病情反复。而通过联用宫瘤消胶囊,从“气滞血瘀”入手,改善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的同时,还能疏肝健脾,益正补气,进一步巩固患者治疗效果。但是相较于外科治疗[19],其疾病复发率还是较高,而本次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中西结合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方向,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利用,从而寻找到更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最后在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相对较好。
综上所述,宫瘤消胶囊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子宫腺肌症患者病情,降低患者半年复发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患者经期出血量,改善患者子宫情况及体内激素水平,且安全性相对较好,值得推广应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