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2019-11-29 03:48余晓敏周双秀张红远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颈源椎动脉动脉血

余晓敏 周双秀 刘 芳 张红远

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内二科,湖北武汉 431400

临床上将颈源性眩晕也叫做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将其定义为颈项软组织劳损、颈椎病所致的眩晕,是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综合征[1]。临床上对于颈源性眩晕尚未有特效治疗方案,一般选择药物治疗配合物理疗法、功能锻炼、机械牵引等[2]。眩晕发作时患者感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乏力,不能睁眼、活动[3]。我院在颈源性眩晕患者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联合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35 例接受西医治疗者纳入对照组,给予盐酸氟喹利嗪治疗,男女比例3:4;年龄27 ~73 岁,平均(50.8±0.2)岁;35 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纳入观察组,给予盐酸氟喹利嗪+ 补中益气汤治疗,男女比例2:3;年龄25 ~70 岁,平均(50.1±0.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①具有头晕目眩症状,伴有头痛、视物模糊、心悸、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②可见头位性猝倒,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和自行活动;③颈部活动受限、肌肉酸痛,且在活动时症状加重;④有慢性颈部劳损、风寒病史[4]。(2)西医诊断:①主要表现为眩晕,多数为短期剧烈性发作,少数为持续性慢性眩晕,合并存在精神不佳、视力下降、嗜睡、乏力、恶心呕吐、耳鸣等表现;②发病者以长期低头者,发病前存在慢性颈部疼痛史;③颈部活动受限,可检查发现颈椎失稳、错位;④影像学显示存在眩晕相关的影像特征,彩超显示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两侧不对称[5]。

1.3 入选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6];3天内发作2 次及以上;剧烈发作持续时间在半小时以内,慢性发作在半小时以上;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不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存在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占位病变;颈椎增生或椎动脉狭窄所致病变;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颈部结核、肿瘤、糖尿病等引起的眩晕;认知障碍、肢体障碍、意识障碍明显;药物过敏者。

1.4 研究方法

(1)对照组口服盐酸氟喹利嗪(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H37021441)5 ~10mg,每天1 次,连续4 周。血压偏高者降压治疗。(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方用:白术12g、北芪15g、当归10g、新开河参10g、升麻3g、炙草5g、柴胡3g、陈皮3g,随证加减依据患者痰淤阻滞、风邪痹阻、肝肾不足等情况增加丹参、萸肉、何首乌、葛根、补骨脂等。每天1 剂,水煎汤汁午后服用,连续4 周。

1.5 观察指标

(1)测定椎- 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右椎动脉(LVA 及RVA)、基底动脉(BA)的Vm(血流平均值)以及DHI(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 量表包括25 各问题,根据眩晕程度进行评分,0 ~30 分者为轻度障碍,31 ~60分者为中度障碍,61 ~100 分者为严重障碍[6]。(2)疗效判断[7]:治疗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正常,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颈肩疼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否则为未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57%、6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Vm及DHI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LVA、RVA、BA 的Vm 值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LVA 的Vm 值(29.6±3.5)cm/s、RVA 的Vm 值(28.8±2.7)cm/s、BA 的Vm 值(44.5±2.2)cm/s 更高,DHI 评分(23.8±2.6)分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颈源性眩晕患者主要存在头痛、昏厥、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中重度患者检查眼底还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动静脉交叉压迫、出血、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另外,不可忽视这类患者心脏表现及肾脏表现,如心慌、胸闷、气短,甚至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尿检时可发现蛋白尿、肾功能降低等。若不能及时控制,任其反复发作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临床死亡率达30%。眩晕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近些年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是直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因素,西医认为其病变基础为颈椎退变,在血液粘度增加、颈部压迫等颈部肌肉紧张,压迫椎动脉致其扭曲、痉挛、血供减少[8]。中老年人颈椎间盘、钩突关节、横突孔等退变后压迫、刺激椎底动脉,继而椎动脉血供减少。青少年人则主要是睡姿、坐姿、长时间低头工作等原因所致,长时间超过生理正常范围内的活动会形成慢性劳损,还有部分因为挤压伤、锻炼不当、砸伤等因素所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者椎动脉血流下降则主要是因为血液黏度过高[9]。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Vm及DHI比较(n=35,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Vm及DHI比较(n=35,

组别 LVA(cm/s) RVA(cm/s)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20.5±2.6 29.6±3.5 12.348 <0.05 19.2±1.6 28.8±2.7 18.096 <0.05对照组 20.8±2.4 25.8±2.1 9.277 <0.05 19.5±1.3 24.6±1.9 13.106 <0.05 t 0.502 5.508 0.861 7.527 P>0.05 <0.05 >0.05 <0.05组别 BA(cm/s) DHI(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1.5±1.8 44.5±2.2 27.057 <0.05 62.5±2.3 23.8±2.6 65.955 <0.05对照组 31.2±1.3 36.8±2.5 11.757 <0.05 62.2±2.5 35.6±1.9 50.116 <0.05 t 0.799 13.679 0.522 21.678 P>0.05 <0.05 >0.05 <0.05

西医常用盐酸氟喹利嗪这种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作为眩晕的治疗药物,能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的血管痉挛,还可阻止钙超载对缺血神经细胞的破坏,发挥保护脑细胞、预防颅内外血管扩张诱发头痛。中医研究中认为颈源性眩晕患者病位在脑部,与脾胃密切相关,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征,其病因以阴气不足、浊阴不降、脾胃不足、清气不升、脏腑经络失衡、气血不能生化。中医提出“无虚不作眩”和“无痰不作眩”等结论,风、火、痰是该病主要原因。所以临床中医治疗遵循益气生精原则,同时标本兼施[10]。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性轻而锐、补中益气,为主药。炙草、人参均具有补气益血的功效,柴胡、升麻则可升举下陷之阳气,营养全身,不会聚湿为浊、阻碍升清降浊[11]。方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能达到生发清阳、补气益血、通达内外、升清降浊的目的[12]。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方具有双向调节血管平滑肌的功效,这也是其治疗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基础。中医在颈源性眩晕治疗中经验丰富,除了汤剂内服,还可选择针刺、推拿外敷等外治手段,推拿可加强颈肩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炎症及积液、减轻交感神经刺激和改善血流动力学,达到消除炎症和水肿、缓解压迫及肌肉疼痛的目的[13-14]。针刺治疗也能通过简单的治疗操作从经络角度出发调节颈部血管通透性及血流,发挥缓解血管痉挛、扩张动脉、改善脑循环、缓解眩晕的效用。中医治疗操作简单、疗效高、副作用小[15]。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LVA、RVA、BA 的血流速度Vm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说,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可靠,可进一步改善颈部动脉血供,值得推广使用。但颈源性眩晕发病年龄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更必要关注疾病的预防,在伏案时保持良好的姿势体位、减少颈部受压,还需劳逸结合、加强体质锻炼、规律作息,预防发生眩晕发生[16]。

猜你喜欢
颈源椎动脉动脉血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勘误声明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低头族”注意了:当心颈椎病引发高血压!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