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用于急诊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

2019-11-29 08:18:26李运正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阿替普前壁纤溶

李运正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也是急诊收治的常见危急重症类型之一,其中又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1-2]。ST段抬高型AMI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闭塞,心肌缺乏血供而发生损伤,容易造成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后果[3]。对于该类患者,应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管的通畅,减少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ST段抬高型AMI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能快速恢复心脏血供,但由于一些基层医院急诊以及患者经济因素条件等的限制,部分患者在急诊治疗不能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此时静脉溶栓成为其治疗的主要方法[4-5]。临床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瑞普激酶等,其中重组链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则是第二代溶栓药物[6],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4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以探讨比较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用于急诊治疗ST段抬高型AMI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4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ST段抬高型AMI,胸痛至就诊时间≤6 h,并排除合并有精神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57例,女47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7.4±6.3)岁;胸痛至溶栓的平均时间(205.6±11.5)min;梗死部位:前壁35例,下壁29例,前壁+下壁25例,其他1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7.2±6.2)岁;胸痛至溶栓的平均时间(205.1±11.3)min;梗死部位:前壁17例,下壁15例,前壁+下壁13例,其他7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7.6±6.5)岁;胸痛至溶栓的平均时间(206.0±11.8)min;梗死部位:前壁18例,下壁14例,前壁+下壁12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研究。本次研究已经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予以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口服,并给予低分子肝素400 mg皮下注射。

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链激酶(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S20053082,规格10 IU)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150万单位的重组链激酶溶于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泵注,时间1 h。试验组则采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S20110052,规格50 mg)进行溶栓治疗,首先予以15 mg进行静脉注射,然后将50 mg溶于生理盐水中进行微量泵注,时间30 min,然后再将35 mg阿替普酶溶于生理盐水中在1 h内进行持续微量泵注。在溶栓治疗3 h后,血管未能恢复通畅者要及时转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60 min、90 min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其中血管再通的标准为:①溶栓治疗后,患者的胸痛显著缓解或消失。②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现象。③导联ST段回降超过50%。④心肌酶谱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高峰值前移至14 h。至少满足以上其中2个条件视为血管再通[7]。溶栓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s)描述,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组间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表1) 试验组患者在溶栓治疗60 min、90 min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59.62%、86.54%,高于对照组的25.00%、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比较(表2) 试验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17.31%,低于对照组的23.08%、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85%,5.77%,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ST段抬高型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阻塞了动脉血管,使得血供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8]。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类患者的主要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有效以及经济性高的特点,在急诊AMI临床的治疗中应用广泛[9]。AMI患者体内的纤溶酶活性降低,而纤溶酶原抑制剂-1的活性则升高,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静脉给予溶栓药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激活纤溶酶原,促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从而分解血管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瓦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10]。重组链激酶属于第一代纤溶酶原激活剂,它不具备纤维蛋白的选择性,能对全身纤溶系统产生作用,起效较慢,但溶栓更为彻底,不过重组链激酶有一定的抗原性,可能会引发变态过敏反应,不能多次重复使用[11-12]。而阿替普酶则属于第二代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纤维蛋白的选择性,能进行特异性的溶栓治疗,而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比较小,短期内的血管开通率高[13]。但是其半衰期较短,故需要在短期内进行重复给药,治疗的步骤较为繁琐复杂化[14]。本次研究对两种药物的溶栓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组患者在溶栓治疗60 min、90 min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59.62%、86.54%,高于对照组的25.00%、57.69%(P<0.05)。试验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17.31%,也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庞东等[15]的研究一致,显示与重组链激酶相比,阿替普酶用于急诊治疗ST段抬高型AMI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更高,能快速再通冠状动脉,减少脑出血和并发症,不过阿替普酶的价格相对而言比较高,治疗的费用较贵。另外两种药物对患者血管状况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与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相比,阿替普酶用于急诊治疗ST段抬高型AMI的血管再通率更高,能减少脑出血和并发症,临床效果更显著,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阿替普前壁纤溶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西南军医(2016年5期)2016-01-23 02:20:11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与双源CT分析左心室前壁缺血的局部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