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2019-11-29 08:15:08朱小广彭庆州王嵩峰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髋关节

朱小广 彭庆州 王嵩峰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多由外力所致。因老年人多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多为粉碎性,针对此类患者若行保守治疗,长期卧床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髋内翻、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死亡[1]。手术是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手段,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为常见术式[2]。本研究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郑州市骨科医院的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48例。A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8.19±2.2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61±1.20)d。B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8.21±2.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68±1.22)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MRI等影像学检查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确的外伤史;存在活动受限、患髋疼痛等表现;凝血功能正常;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有髋关节手术史;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恶性肿瘤;受伤前长期卧床;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精神异常。

1.3 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对症治疗基础疾病、皮牵引,术中对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维持其平衡。两组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B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健侧卧位,于髋关节外侧定位臀中肌前1/3位置做一手术切口。使关节囊充分显露,并切断,将股骨颈截断,取出股骨头,复位大小粗隆,用克氏针固定,扩髓。将股骨柄假体按患者骨折情况植入,保持前倾角约10°,注入骨水泥,将股骨头假体安装好后,活动人工关节至满意后,冲洗创面,将切口关闭。A组行PFNA内固定:患者早期于牵引床上取仰卧位,将患侧臀部垫高,X线下复位。做一5 cm纵行切口于大粗隆上方,显露大粗隆顶点,将导针插入扩髓。将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髓腔,去除导针,在X线下对主钉深度进行调整。将导针在瞄准器辅助下打入股骨颈,使其正位在股骨颈中下部位,侧位在股骨颈中央。将螺旋刀片沿导针导入,锁定,安装尾帽,将远端螺钉锁定。缝合切口,置入负压引流管。两组术后均行常规抗感染、抗凝、消肿治疗,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术后2 d指导患者实施下肢肌肉收缩锻炼,3 d行髋关节屈伸活动,术后7 d实施拄拐不负重练习。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患肢负重时间等围术期指标。②使用Harris髓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70分为差,70~79分为可,80~89分为良,≥90分为优。③对比两组早、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早期:静脉血栓、感染、坐骨神经损伤等;晚期:固定物松动、髋内翻、异位骨化等。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A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B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B组,住院时间、患肢负重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失血量/mL 手术操作时间/min 术后引流量/mL 住院时间/d 患肢负重时间/d B组 48 130.24±18.78 62.51±6.08 81.40±14.95 9.32±2.78 15.12±2.98 A组 48 122.54±17.39 54.65±6.82 69.60±12.36 15.56±2.48 24.39±3.48 t值 2.804 5.960 4.215 11.605 14.01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1 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2 两组患者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晚期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髋部骨折发生率的4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因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身体机能低下,一旦发生骨折,病情较为严重,加上骨折引起的功能障碍会减少活动,使其原有疾病加重,引起诸多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若不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可造成骨量进一步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常规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5]。因此,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早期实施适宜的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PFNA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可抗压、抗旋转、稳定性强、保护周围组织、固定效果好等优势,是由一根髓内钉与一根近端自锁加压螺旋刀片组成,近端螺旋刀片有较大的接触面,可有效填压周围松质骨的骨质,尽可能使骨量丢失减少,且松质骨以刀片界面所承受的应力较大[6-7]。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低于B组,住院时间、患肢负重时间长于B组,提示PFNA内固定创伤小,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需将碎掉的骨质取出,植入人工关节,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会增加术中失血量,延长手术时间[8]。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容积性骨质缺损,利于骨水泥性假体的使用,可提供即刻的机械稳定,使股骨与人工关节假体完全适应,将应力从假体近端传至股骨远端[9]。骨水泥需依靠微内锁固定和容积填充两种方式固定假体,前者可促进骨水泥核骨表面剪切应力转变为压应力,增加其界面强度,防止假体轴向下沉和微动;后者是以骨水泥填充假体骨间隙,形成与骨表现不规则形态相一致的整体结构,固定假体,均匀传递应力,可使患者关节形态快速恢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10]。PFNA内固定具有髓内固定的部分缺点,如螺旋刀片打入深度与长度需适中,打入过深难以拔出,打入过浅则无法有效固定;若存在术前复位不良,螺旋刀片打入时易造成骨折部位分离;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易导致固定效果欠佳,增加骨折的不稳定性,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增加钢板剪力,使内固定钉切割骨质增加,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1]。本研究中,A组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晚期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B组。分析原因为,尽管PFNA内固定早期内科疾病与伤口感染发生率减少,但因患者年龄较大且多存在骨质疏松,缺乏足够把持内固定物的能力,而增加髋内翻、固定物松动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可能与术中失血量多、创伤大,过度疼痛刺激使基础疾病加重,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有关。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前者具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后者具有创伤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对于骨质疏松较轻、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应行PFNA内固定治疗,对基础疾病较轻者,在维持生命体征平衡、严格抗感染后,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髋关节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髋关节活动范围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2:16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冰雪运动(2020年4期)2021-01-14 00:56:02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