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辉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
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1]。人的全面生产体现在这一生产不只是建立在单纯对物质的生产,而是包含了人的自身生产、精神发展和社会关系生产等诸多要素。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即繁殖)作为“生活的生产”,是全面生产中最基础的层面。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更被马克思称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马克思主要研究的重点和出发点;相较之下,精神生产则是全面生产中基于生活生产的“从属于整个思想上层建筑”的最高级别生产。除此之外,全面生产还包含社会关系生产,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对基础层面的生活生产和最高层面的精神生产加以统筹。生活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三位一体的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统筹主观与客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宏观生产理论,通过各项领域的辩证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全面指导人的生产生活。
然而,由于马克思成书时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和精神生产自身的局限,精神生产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成为马克思全面生产发展的缺陷所在。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理论的阐述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他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第一次直接对精神生产进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就是“关于意识的生产”[3]。然而,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者的构成成分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势头估计不够[4],也出于对当时轻视物质生产主体作用的唯心史观的批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将论述重点放在了物质生产即其主体(劳动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精神生产理论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使得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相对被忽视。这也造成了整个全面生产理论“受力不均”,难以对生产的所有领域进行全面指导和协调,从而出现发展瓶颈。
可见,若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就要首先完成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发展。而若要发展精神生产,又必须保证生活生产尤其是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物质生产的飞跃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产资料的扩充和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得精神生产和需求消费在物质生产支撑下地位不断提升,建立在人们需求的差异化生活品质将进一步取代由于物品稀缺性,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源,这又必将反作用于人的生活生产。人们基于生活生产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丰富呼唤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中,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全面生产理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中,经济虚拟化的势头日趋明显,虚拟经济也开始吸引国内许多学者的注意。近两个世纪间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借由虚拟价值的形式,形成了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广义形态(即与广义虚拟价值相对应的“广义虚拟经济”)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5]。广义虚拟经济不再像虚拟经济一样单纯体现在货币的非物质性,而是体现在人的非物质化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集合,成为纯粹实体经济外各经济成分结合的有机体。
广义虚拟经济的产生对新形势下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精神生产理论产生了新的支持。随着生产资料的日渐丰富,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在不断扩充,关于它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发展和进步,现在较为完善的观点认为物质生产及其产品与精神生产及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两种生产、两种产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叉、相互为用的[6]。在这种观点看来,产品自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并非是衡量产品对需要满足的性质标准,因为无论产品的性质如何,它们对物质的实物价值和精神的虚拟价值都是可以接纳和满足的。林左鸣将这种由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通过相互容纳入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价值运动状态,定义为二元价值容介态[7],这也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元价值容介态,即由实物价值和虚拟(精神)价值通过相互容纳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而循环进化的二元价值运动状态。林左鸣先生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这两类经济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8]。在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中,精神生产依然受限于纯粹物质性的生产,而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的参与下,精神生产的形式真正发生了变化。广义虚拟经济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联系在了一起,物质生产以精神生产载体的形式出现。在单纯的物质生产中引入精神生产也赋予物质生产新的价值,这使得精神生产理论得以通过客观的形式实现最高级别的生产,并与生活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各项范畴相承接,成为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精神生产理论得以顺利转型,这也为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补充。
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中,二元价值容介态要求广义虚拟经济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物质生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依然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物质生产是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载体,也是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进步的根本保障。人的精神需求往往是无形的,是无法定量的,而在被赋予精神内涵的物质产品中,人的精神需求就可以被适当量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外部世界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精神而存在的[9]。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最基层形态,所有的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若要落到实处、有所体现,就必须要在客观物质上加以体现。精神生产是人类生活创造的财富泛化的产物,而人类财富创造的原始积累又依赖于物质生产,人在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完全释放自身的精神需求。所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二元价值运动的前提,谈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先谈物质生产的发展。
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物质产品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虽然仍在全面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其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的提高使单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不附加任何其他要素的物质产品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即使对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如食物的需求上,也更多地被赋予了口味、种类、档次等精神要素。根据现代社会精神生产发展的趋势,有理由认为,到了物质生产极大地发展起来、物质产品极大地丰富的共产主义时代,当强制性的社会分工消灭以后,精神生产就将取代物质生产的地位成为主导性的历史动因[10]。
所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求实体经济的生产要脱离纯粹的物质生产方式,在物质中赋予精神的价值,这对马克思全面生产发展理论而言,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受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思想影响,物质和意识以辩证的形式被二元化,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中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也因此被划分为两种生产范畴。其中,物质基础决定思想上层建筑,精神生产需建立在现有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上,所以作为意识层面的精神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让步于物质生产的。由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而两者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表现出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广义虚拟经济在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把握中更多地将精神生产的作用性和指引性置于物质资料生产之上,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共同作用就使得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性趋于相近,使两者不再分列于全面生产的两端,而是在辩证基础上更多地融合在了一起。
1.构建价值二元基础上的二元文明容介态
在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发展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现了融合。在这一生产范畴的交会中,物质不再是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精神也在人的作用下摆脱了单纯的生产层面,并在人的体力和智力活动中进一步结合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与精神生产也就上升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新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再是纯粹的物质和精神形态,也就不再存在决定和反作用关系,两个文明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中它们也必将同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建设产生影响。
在广义虚拟经济视阈下,业已实现价值二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相互容纳入彼此不断释放出的信息介质,形成循环进化的新二元容介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文明容介态。二元文明容介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形式,对纯粹经济状态下广义虚拟经济出现的客观弊端加以主观约束。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受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非合作性博弈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是不收敛的,这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求虚弃实,使虚拟价值脱离实际价值,打破二元价值的容介。而二元文明的容介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先期融合,使得分立二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分别具备了价值二元性,这一方面使得人们“求虚”与“求实”辩证统一、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也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建立了一条意识形态上的虚拟上限。二元文明容介态是广义虚拟经济意识形态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它也必将与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的优化均衡管理一起,为广义虚拟经济的平衡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2.社会文明基础上二元文明联动机制的建立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不只包含以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包括人的生产)生活生产和精神生产,除此二者之外,社会关系的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角色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作为二者桥梁的社会关系生产都很少受到影响。相反,其自身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桥梁作用反而为不断发展的两者提供了一个联动机制,这对以实物价值和虚拟(精神)价值为主要要件的广义虚拟经济也提供了一个和合的指导方向。在早期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交流中,社会关系生产就已产生了社会文明这一意识形态形式,而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明又将进一步承担二元文化的联动轴作用,通过社会关系本身的联动性,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起联动机制,进一步保障二元文明容介的稳定。三位一体的全面生产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明体系,为广义虚拟经济的意识形态化提供了新的支持。
随着人们基本生活的保证和个人需求的差异化出现,广义虚拟经济从物质形式上促进了精神生产的飞跃,也使得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包括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发展和意识形态化中逐渐实现地位均衡。在此基础上,广义虚拟经济通过二元价值容介使物质生活生产与精神生产进一步融合,发展为真正平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与社会关系生产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产文明。而新发展的全面生产理论文明建设又通过文明渗透需求的形式,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形而上学化提供指导。这样,广义虚拟经济与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就形成了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新型辩证,使二者得以与时俱进,深化理论的意识形态特色,从而实现新的发展。
身处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新时代下,我们要对新发展的全面生产理论与广义虚拟经济的新型辩证有充分的认识,用好这一新辩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落实和践行全面发展理论,为广义虚拟经济的精神需求赋予意识形态内涵。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形式,保证二元价值容介态对对经济领域的吸纳融合,为全面生产建设理论提供实态指引。实现新形势下物质生产、精神、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新型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