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9-11-27 03:38侯威张福成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

侯威 张福成

摘要:建立健全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院校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需要院校对诊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认识,加强对诊改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实施,加强制度保障,培育质量文化。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顶层设计;质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0-0045-04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改革发展的总指向。建立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以下简称诊改),切实发挥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职教改革20条中提出“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双高建设计划提出“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

为指导院校构建内部质量诊改体系,教育部从2015年起陆续下发了指导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文件。目前,全国9个省份27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诊改试点院校,各省(直辖市)陆续开展省级诊改试点,浙江省确定了22所高职诊改实施试点院校。

随着国家对高职改革的深入推进,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建设将成为提升院校治理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自觉自发行为,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诊改工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渐趋成熟,全国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将进入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阶段。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机制建设现状分析

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时,一些院校认为只是对原有教学督导工作的提升,对诊改工作没有足够重视。同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从诊改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基本原则等方面阐述诊改工作思路,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实施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地开展质量诊改工作,但高职院校普遍不知从何入手,处于迷茫与观望状态。

2016年,教育部推出27个国家诊改试点院校,加强了对诊改工作的宣传与培训,特别是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试点院校在全国院校诊改工作培训中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各省逐渐确定省级诊改试点院校。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都将诊改工作列入其中,诊改工作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重视,一大批试点院校开始制订诊改方案,对诊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并逐步推进实施。笔者在对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进行走访和调研中,发现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诊改目的:持续改进或通过复核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指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要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各职业院校要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證制度体系。在实际运行中,许多院校将诊改作为阶段性工作,将诊改视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另一种形式,仿照项目建设管理,建立诊改机制的目的是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复核,而不是为了持续提升内部质量,诊改工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实施保障。

实际上,诊改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设计、强力推进、动态调整、逐步完善、破除阻力、持之以恒。任何为了诊改而诊改,搞一阵风式诊改不会获得成功,诊改是破除传统阻力,对院校自身问题的审视与革命,只有无畏艰难险阻,踏踏实实,跋山涉水,才能走出一条诊改的成功之路。

(二)诊改方案:千篇一律或各具特色

诊改方案是诊改工作指导性文件和实施蓝图,是开展诊改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诊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当前,诊改工作是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进的,院校被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为诊改试点院校,开展诊改工作不是主动自发而是被动盲从,在制定诊改方案前没有对诊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际调研,为完成任务匆忙上马,许多院校为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诊改方案的认可,仿照一些试点院校方案,照猫画虎,大同小异,造成诊改方案千篇一律,貌似内容全面,路线清晰,实则没有独立深入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不考虑院校特色,照搬的结果就是与现实脱离,方案实施困难或把方案抛在一边,另起一套。能够真正实现院校内部质量的自我保证,关键在学校能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够问题导向地设计实施方案。

笔者较为认同一些学者提出的观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应该是在“学校、二级院系、专业团队(教研室)、教师、学生”五个层次展开,以“专业、课程、教学”三个质量保证目的纬度为指向,通过由“质量保证的内容体系、质量保证的支持系统、质量保证的控制与改进系统”三个子系统模块组成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校质量总目标[1]。所以,在制定方案前一定要全面深入研究与调研,设计好做什么,怎么做,在做中不断调整与完善。

(三)诊改平台:推倒重构或更新完善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精神,院校内部质量诊改的重点是教学工作,诊改的支撑是信息化平台,诊改的手段是大数据分析。院校要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在诊改平台顶层设计和实际运行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与差异。众所周知,诊改是以数据说话的,数据从哪里来?有些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人事、学工、科研等业务信息子系统处于空白、初建或不完全运转状态,基础数据缺乏。在每年教育部采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时,学校动员各部门进行一次数据集中收集、分析与汇总。这类院校面对诊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业务子系统的建立与运行问题。主要业务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子系统,没有很好运行的子系统必须完善功能,加大力度推动运行,使常规工作在系统上运转起来。还有一些院校业务信息子系统建设较好,但子系统之间无法对接,数据孤岛较多,缺乏统一数据中心,数据来源多样,标准不统一。这类院校要解决的是建立统一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标准,打通数据孤岛、进行数据汇总与整合。

就全国来看,绝大多数院校处于第二种类型,业务子系统已经开发运转,为了诊改推倒重建将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亟需建立统一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基础上搭建质量诊改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与研判。在这一过程中打通数据孤岛是关键,许多院校的业务子系统是由不同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开发建设的,开通数据接口需要系统开发公司之间的合作,为此,院校要做好公司间的协调对接,由于个别公司不愿合作或公司倒闭等原因,使数据对接存在一定困难,最理想的策略是从大数据技术层面解决数据抓取难题。因此,要对诊改平台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完善各子业务系统功能,在数据中心建设基础上,发挥诊改平台大数据呈现、分析与预警作用,实现质量的过程性监测。

(四)质量文化:外部监管或自我革命

高等院校质量管理分为外部质量监控和内部质量保证。外部质量监控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的院校评估、专业评估以及专项评估。内部质量监控就是以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体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是本世纪初由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成人教育院校和行业企业培训学校升格而来。院校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习惯于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与评价,在院校治理机制,特别是内部质量管理方面多数处于粗放式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多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外部监控,对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评估非常重视,不惜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评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希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评估,提高院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高校评估制度改革后,来自外部的评估逐渐减少,内部质量保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转变院校对质量保证“重外轻内”的思想,建立常态化自我质量保证机制,提高院校质量管理的内驱力,保证院校在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对办学质量和效益担负完全责任。

二、推进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建设

现代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在理念、内容、组织方式、手段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教学质量延伸到学院全面工作质量,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体系庞大,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是长期系统工程,院校必须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参与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同时质量管理机构独立设置,安排专职人员。

根据笔者调研的几所国家试点院校的情况来看,质量管理部门都是独立机构,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此外,刚刚成立的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协作会,申请会员单位有268所,其中186所有独立设置机构,占院校总数的65%。还有三分之一的院校没有质量管理独立机构,从科学化质量管理的角度,院校内部也要实施管办评分离,建立领导负责独立运行的质量管理机构,配备精干有力的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是内部质量诊改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二)正确处理好目标与标准的关系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之附件《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在专业质量保障、课程质量保障、师资质量保障和学生全面发展保证等方面提出了目标与标准。如在专业目标与标准中,提出“有无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规范、科学、先进并不断优化。”在课程目标与标准中,提出“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在学校诊改实践中,往往在目标与标准的关系上产生困惑,一些院校把中长期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把年度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年度任务,把年度任务分解为定量标准来监测各部门完成情况,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诊改机制。还有一些院校目标与标准是分离的,目标是学院中长期与年度目标,标准理解为行政工作的岗位标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通过标准与实际工作完成契合度来衡量各项工作质量,这是一种过程导向的诊改机制。在教师和学生层面,各校诊改机制趋于相同,都是围绕教师个体职业发展规划和学生个体成长成才规划,开展过程性监测与诊改。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都有其一定合理性,两者有机融合是理想的诊改机制,但是在诊改机制建立初期,应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建立定量结果导向的诊改机制逐步过渡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的诊改机制。

(三)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最早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2009年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从质量保障的角度提出了高校质量文化的概念:质量保障不仅要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而且要促进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特别是质量意识的培育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多为公办性质,近些年国家财政保障逐年增加,生源数量稳定充足,因此缺乏危机意识和质量文化土壤,人才培养成效反馈的滞后性以及多方归责性,使教职工质量意识淡泊。此外,质量标准缺乏,监测手段落后,也使质量管理在操作层面难度加大。当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各项工作质量标准,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保证机制有了政策与技术保障,质量意识就是要从内而发,呼唤自我革新与革命。高职院校质量目标实现需要良好的质量文化土壤,质量管理实践需要文化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高职院校要树立“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理念,加强质量文化宣传,通过专家讲座普及质量意识,通过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调研、在校生调研了解质量问题,全院齐心合力,建设质量文化,树立质量品牌。可发扬优秀教师的表率与引领作用,建立质量表彰机制,形成品牌效应,激发教师对教学探索的热情与动力。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从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可以看到,现代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在理念、内容、组织、方法、手段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内部质量管理由教学质量延伸到了内部治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才成长等五个学校主要工作领域。质量管理流程借鉴戴明PDCA四阶段质量理论,进一步演变为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体系,强调以业务动态数据流和质量关键数据点为依据,分析、研判、预警与改进学院、专业、课程、师资与学生等多方面工作,由过去手工模式转变为信息化平台支撑的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研判,以大数据分析作为质量的评判和改进的依据。由此可见,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从理念到内容,从体系到机制,从方法到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预见这一改革将面临很大阻力,需要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强力推进。质量保证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证的原则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动力在于奖惩机制。质量评价的结果一定要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使教职工从外在的约束变成内在的动力,同时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工作状态和业绩的实时呈现与对比分析,使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树立前进的目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必须有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基于“问题導向”的高职院校质量体系与诊改认识[J].职教论坛,2017(24):5-11.

(责任编辑:刘东菊)

Abstract: Building and improving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etter their quali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ystem building and mechanism working. We should reinforce 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conduct deep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t.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ystem, push the implement of the mechanism, reinforce the guarantee system, and cultivate the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top-level design;quality culture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项目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