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研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7 19:49蒋正宝
名师在线 2019年34期
关键词:研究性长方体学习策略

蒋正宝

(江苏省南京市迈皋桥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一般是在特定的研究主题背景下,教师给学生设计自主研究的情境,而受到情境感染的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整合已学的知识,创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情感感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基本内涵

(一)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就提出了“研究学习”的概念,并倡导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善于运用研究学习,让儿童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研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儿童的积极态度[1]。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小学数学逻辑性强,无论是在解题技巧上,还是在运用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概念、法则、公式,也不仅仅是对公式、法则的简单运用,而是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知识并了解知识架构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据教育部公布的新课程标准,“实践与综合应用”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数学领域并列,被纳入小学数学课程中。这一变化体现了小学数学课程对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定问题,整合内容

这是教师设计活动的起点,也是活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仔细思考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需要综合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案例。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个位数相加、两位数和一位数相加、进位加法等知识,这个案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适当探索、变通,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从而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贴近生活,从生活中选择案例,重视数学的实用性

学以致用是研究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通过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课堂实践,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应用,验证、巩固学习效果。例如,《量一量 比一比》是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之后所衍生出的活动课,该课程贴近生活,兼具操作性和趣味性,适用于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活动。在教学完这节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量一量家里的电视机、冰箱的长、宽、高,量一量房间的长、宽、高,比较自己卧室和父母卧室的大小。该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并结合了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将学习知识与探索生活中的未知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测量和比较,在实践操作、合作与分析中获得“综合与实践”的真正体验。

同样,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探究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开展“超市游戏”的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超市买菜时,只有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才能算清楚账。再如,在学习了三角的特征后,学生就能明白一些桥梁、支架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结构。另外,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门口的校园平面图,指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校园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要用到比例的相关知识,还会用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等。这项活动来自现实生活,在很多旅游景点都会见到这样的平面图。学生有兴趣,自然乐此不疲。

三、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一)确定教学目标

探究性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挥下,活动设置的各个环节、设置的各个问题要有关联性、逻辑性、一致性,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脑海中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发展其空间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团结合作等多种能力。

(二)设置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后再确定操作环节。并对多少环节、各环节顺序等做事先安排,环环相扣,使各环节的流程顺畅自然。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设置了四个环节。

1.复习旧知识

一方面复习上一节课知识,来承接今天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承接关系。另一方面复习学新知识时需要用到的旧知识,这个过程由教师引导,然后带领学生互动,集体复习。

2.引出课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上次课布置的家庭作业——自带长方体纸盒,并提出问题:“做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面积的纸板?”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学生得出探究结论后,探究小组代表展示结论。教师点评,引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公式。

3.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同时观察展开之后六个面的关系。学生发现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是相同的,所以得出每两个对立面面积相等的结论。之后教师设置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议一议、想一想或者量一量、算一算。然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教师一一点评。最后师生互动,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明确“棱”的概念。

4.实践验证

教师让学生计算做长方体纸盒需要的纸板面积:这个外包装盒长18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做这样一个盒子需要多少纸板?

(三)课程小结,巩固教学目标

回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师要巩固知识性和技能性教学目标,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对探究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探究中的错误点、失败点进行再认识。总体上,探究活动分别设置了对新授内容的前复习、中探索、后总结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演示交流→再次操作”的体验。这样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相互作用,完成“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其认知便走向了“成熟”。

结 语

从主客体的关系上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正确思维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从事研究性活动,从而得到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可有效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的陈旧模式。因为不关注参与过程的教学过程是没有发展意义的。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参与的过程。

猜你喜欢
研究性长方体学习策略
制作长方体盒子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