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朱 悦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教师要以提问活化课堂,开启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启发性、探索性、生活性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感受到思考的快乐。课堂提问要具有思想性,能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价值认知,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参与实践;要具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生活,服务学生成长,聚焦成长困惑,让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要具有层次性,要针对学生差异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去思考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散思维、锻炼能力。
审视当前的课堂提问,有些提问囿于简单的师问生答,缺少思想性、生活性,问题游离于课堂之外,学生参与度低。具体表现在:在发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错失最佳时机;在叫答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兼顾全体学生,挫伤学生积极性;在候答环节,有些教师未能留有充足思考时间,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在追问环节,有些教师缺乏追问的耐心,未能引发学生进行持续的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课堂提问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所以,教师要通过广泛阅读时政要闻,从中汲取鲜活素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教师要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教师要通过教学观摩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过校本研修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在重难点处提问,要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在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以“听了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的说法,小龙陷入了沉思”这个案例,让学生展开思考:小龙选择的责任是什么?如果他承担这个责任,可能会付出哪些代价?会对他有何影响?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教师要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在叫答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回答的机会,以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让时,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梳理思路,提升回答的质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留时间让学生去补充、完善答案。当学生真的回答不出时,教师应通过转答、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完善答案,让学生的思考更严密、更深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教师的追问能为“学”服务,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进行必要的铺垫。当学生的理解不够充分、思考受阻而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不要回避,而是要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桥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亲切的笑容、风趣的语言,帮助学生消除课堂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课堂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信息分享、情感交流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有温度的交流。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渗透着教师的关爱与期待。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化解困惑;当学生持有不同看法时,教师要耐心询问,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信其道”。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学生要坚定内心,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认知引领,引领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不善独立思考,不敢提出质疑,教师要以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让他们在辩论中明晰思路,激发思维热情。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问题设计、营造民主氛围、促进认知引领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