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长鑫
(辽宁省昌图县北山小学)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天真烂漫、快乐成长的时期,但是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却让学生过早承受过大的压力,甚至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据调查,不少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之前产生了心理焦虑。这种过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阻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产生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缓解策略。
心理焦虑常发生在平时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容易紧张的学生身上。当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而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导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这样的学生往往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听课或者做作业。也有的学生非常在意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言语,过于敏感对自己不好的评价,而且容易被情绪左右。当他们情绪比较差时,什么都不想做,更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的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比较不错,但是一旦遇到考试就会过度紧张、坐立不安,考试的成绩往往比较差,而且容易因为成绩比较差而哭泣。重度焦虑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心慌、心痛、出冷汗、干呕等症状,有的还会伴有做噩梦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学习压力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将会进一步加深。
学生的学习压力来自不同的方面,既有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原因,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我国传统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且“书中自有黄金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的道德文化传统当中。科举制度也进一步将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这种观念在无形之中将学习的压力附加在孩子身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迫”学生必须将全部的生活重点放在学习之上,放在成绩的提升之上。这些压力全部压在一个幼小的心灵之上,让学生们倍感沉重。
教师体制、职称考评、奖罚体制等因素导致教师不得不高度关注学生的成绩。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培养表面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对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也是“过度解读”,需要学生了解的必须记住,需要学生认知的必须牢牢掌握,需要学生掌握的就在课上课下通过大量重复性的做题进行训练。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造成了恶性循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只需要熟读的文章,现在必须熟练背诵,原来只需要了解的解题方法,现在成为必须掌握的应试技巧。这样,教师就给了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学生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尤其是在家境非常困难的家庭中,学生甚至成了家庭唯一的希望。无论是怎样的家庭,亲人们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不仅将大量的金钱、精力用于学生的学习当中,还将所有的期望附加在孩子身上。尤其是许多家长会将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样的过高的期望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变得非常大,同时对于自身的期望也就变得非常之大。基本上每个小学生都知道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且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是奔着这个方向在努力学习。学生在亲人的期望之下,担心让亲人失望,担心别人对自身的评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回报。
要想彻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必须改善评价制度。现行的招生制度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的,无论是小学升初中,还是初中升高中,都是为高考做准备,并不能够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种评价制度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但是,要想一下子就改变现行的评价制度是不现实的,需要逐步转变。首先,应该将评价制度多元化。就目前的形式而言,要将评价方式的核心从高考转移到实际能力方面。以培养实际能力为中心,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这样的观念之下,制订相应的评价制度,丰富现行的单一评价制度。然后再进一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制订合理的评价制度,最终从根本上改变评价制度,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
学生在学校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大量的课程知识让学生苦不堪言,根本没有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课余时间越来越受压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逐渐被磨灭。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学生对于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种天性的压制一旦反弹,将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而不是成为生产“考试机器”的工厂。首先,学校要改进教育观念,放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培养,制订长远的策略,不能只看当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其次,学校还要改变教师考评的规定,用考评的改革带动教师进行课程的改进。引导教师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技能。例如现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可培养学生怎样通过电脑网络查询所需的知识。还有,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学习和训练拼音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这些将来工作中必备的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提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喜好去学习。
家庭教育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是实现自身理想的必要过程,又不能将学习知识的动力付诸所谓的“望子成龙”之上。真正的有用之才是有完整人格、自主思考能力的人,如果一味用亲情和责任将学生的人格压抑或者分离,那么不仅学生会感到非常的抗拒,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依赖外界的压迫驱使自己做什么,毫无梦想和理想可言。再有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无法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许多小学生的成绩起伏比较厉害就是源于此,一旦取得成绩就会沾沾自喜,一旦失败就会懊恼不已。因此有必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想要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短期来讲需要家长和教师合理的开导,长期来看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拔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