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玲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低段作文称为“写话”,作文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小学低年段看图写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图画素材过于单一,学生不爱看;学生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观察不细致、无顺序;学生不擅想象,无法呈现图画内容的动态表现等。因此,以生活为切入口,以活动为平台,以课外阅读为补充,让学生自己选择有感触的、喜爱的画面,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教学生“说画”。在具体的画面中用词说句、练句,有计划、有系统、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写话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低段写话可以从孩子们爱玩的活动中,选取画面,作为写话的图画素材,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对于一幅无声而静止的画面,要让学生看出“动画”来,这是一个难点。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有训练点的小游戏,穿插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在教学二年级《贴猪鼻子》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贴了没有鼻子的猪八戒,然后拿着各种形状的鼻子(人的鼻子、大象的鼻子、猪的鼻子)问孩子,猪八戒适合用哪个鼻子,为什么?孩子们一下子正确找出了猪八戒的鼻子。于是我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贴猪鼻子。
一听说能玩游戏,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随即我出示了观察者的要求:观察游戏者游戏过程中的动作。孩子们一下子找出了:蒙、转、走、摸、贴,我随即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紧接着问:“谁能用上这些动词把游戏者贴猪鼻子的过程说清楚?”孩子们都能把这一个个分开的动作有顺序地连起来说清楚。
低段的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而动画片是由一张张静止的图片快速连续播放制作而成的。因此,我们也能从动画片中找到图画选取的原型。
如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观看动画片《雪孩子》。第一遍播放,我从长长的动画中定格了两个镜头,让学生边看边想,能用哪些动词形容这两个镜头?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动词:冲、撞、跑;拿、扔、丢、抛、抱。然后,我让学生用上这些动词,把小雪人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的过程交代清楚。最后,我又补充道 :“那么,雪孩子这么做的后果怎么样呢?”孩子们异口同声道:“它被弹了出来。”借机积累“弹”字。后来,我又用相同的方法,从动画中截取静态的图画,并让孩子们自己去动画中找动词,自己学着连起来说一说。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给孩子们一个媒介(动画片),截取几个画面定格(图画),用想象力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是看图写话的一个好方法。而且动画中的画面是孩子们比较熟悉和喜欢的,这些画面是写话的好素材。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
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充满活动,有热闹的班级集体活动,如放风筝、烧野火饭、校园运动会等;有温馨的家庭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庭旅游、家庭聚餐等;有和谐的同学游戏互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跳房子等。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喜爱的,有着切身体会的。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在活动后让他们把这些画面画出来,或者以照片、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在旁边写上几句话,如“一日一句”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让写话意识犹如源泉活水,长流不断。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以生活中真实的场景作为写话的材源。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我引导学生们将校园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画面来呈现。
如一次期中考试后,我发现每个孩子拿到试卷后的表情不一。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猜猜他们在想什么。有的说XX满脸愁容一定是考砸了,有的说XX喜笑颜开估计考得不错……最后,我让学生画出这一幕,并用几句话呈现画上的内容。
下面是其中一位“小画家”的作品:
学生作品
当成功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一篇篇流露着真情实感的美文也就出现了。
家是孩子们的港湾,一家人团聚的场面总是令人难忘。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都是写话的重要素材。我借助这些节日,让孩子们以照片或画图的形式记录下这些令人难忘的镜头。
如中秋节的时候,我让学生把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拍照或者画下来,并在画面的下方写上几句话。下面是其中的一个作品:
吃月饼
今天,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佳节。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晚饭过后,大家开始欣赏圆月,聊天,讲月亮的故事。今年的月亮又大又圆,真像一个挂在天空的大月饼,馋得我口水直流。正在妈妈准备起身拿月饼时,我急忙冲了过去,大声地说:“妈妈,让我来吧!”我小心翼翼地端出一大盘月饼,一个一个分起来,爷爷、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伸着大拇指直夸我,妈妈乐呵呵地说:“今年的月饼比蜂蜜还甜呢!”今天真是开心的一天。
这样一来,孩子们再也不畏惧写作文,写话任务也就水到渠成了。
孩子们最喜欢到大自然中奔跑,玩耍。我带着孩子们去接触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春天,美丽的夏天,丰收的秋天,雪白的冬天,处处景,份份美。我让学生画一画春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园等。此外,我也喜欢跟孩子们一起抓蛐蛐、摘野菜、采菊花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总能碰撞出火花,人在画中游,话在笔下生。
写话和生活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扩展了他们的写话材源,孩子们乐说,会说,从而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让学生在多种形式读儿歌中,积累童言稚语,进行个性化解读。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给儿歌配图。我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作业,在他们笔下,诗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灵气,慢慢地孩子们主动爱上了朗读。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它是图和文的结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绘本故事,并把复述绘本故事作为孩子的课后作业,能帮助学生领略图画的生命力,能让学生品味文字的张力,能引领学生徜徉于童话的世界。
如学习《鸭子骑车记》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小动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它们的心理活动,并把小动物想说的话、想做的事,用绘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们乐在其中,写得精彩纷呈。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长期的语言积累。为了鼓励孩子更好地读课外书,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读完一本书,都必须交一份囊括了书籍主要内容的画写作品,可以是书籍里面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最让你触动的故事情节,等等。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不仅自觉地读课外书籍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思考,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通过巧取学生生活中有形的画面,扩展了学生写话的材源,从而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写话的技巧,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