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娟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宁江初级中学,甘肃庆阳 745200)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培养学生精神文化时,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放在首位,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地挖掘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充斥在我们身边,很多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时其他国家也希望能深刻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历史,面对多元文化而不“忘本”,同时能在全球化大环境中有效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2]。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能够帮助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了解世界,使学生感受人文主义情怀,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依旧保持着光芒,足见它的优秀和精妙。例如,《论语》中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教师将其中积极的内容引用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更是一种语言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要在文章的学习中融入传统文化,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字词等细节教学中[3]。例如,在对某个较难的汉字进行分析解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该字为何会这样写的问题,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个汉字的组成部分、来源出处等,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这个字的起源和具体含义,了解这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汉字蕴含的文化魅力。
教师应将传统文化积极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用更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论语》后,教师可以举办关于《论语》的品读活动,将《论语》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扩展课本以外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品读后,教师应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所学知识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探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取更多知识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教学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范围,正确认识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传统文化知识,考虑到在什么情况下导入更为合适。一般来说,古文诗词中包含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但古文诗词较为难懂,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甚至带有抗拒心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学重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文诗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四十五分钟时间内教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教学传统文化,时间较为紧张。因此,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古诗歌背诵、朗诵比赛,或相关辩论赛、知识竞答等文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教师应在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上融入传统文化,如板报设计、走廊的布置等,都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知识板块,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形成基础认知,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果,直接关系着传统文化渗透的成果[4]。但应注意,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因为传统文化中也有错误或与时代严重脱轨的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一定要辨别文化的优劣,及时剔除传统文化中不适合学习的内容,向学生传播优秀的、应该学习和弘扬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只有具备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高效、科学地为学生分析扩展知识,教师的专业基础扎实,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心,从而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教师要不断创新、努力探索,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传统文化为学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