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2019-11-27 12:51赵一生
名师在线 2019年3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橘子民俗

赵一生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甘肃武威 733399)

引 言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和教育属于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课程有着显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发挥人文性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气质和人格,而且可以较好地发扬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弘扬民族精神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缺失现象,这主要是由我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造成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应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热爱祖国的精神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民俗文化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所以教师应积极借助多种渠道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二)培养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发展,还要让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意识。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根植于人们生活当中,通常一个地区的民俗涵盖当地人们的审美情操和感情,例如,有的地区定期开展斗牛、赛马、赛龙舟等竞技性民俗活动,考验人的勇敢、顽强、机智等,更体现了当地地区人民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此外,传统的民族文学艺术展现了集体智慧,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美。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可以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审美观念,且对人们形成正确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提高道德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相关研究者指出,民俗是文化长期积累的体现,是文化属性和生活属性的复合体,对维持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相关道德标准和要求,那么语文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朝着政治课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民俗文化材料或民俗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一)借助民俗文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学习状态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紧密联系。如果学生在上课数分钟后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对于高中生而言,民俗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紧抓学生心理特征巧妙导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民俗文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导语:“相信大家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已经大致了解了相关内容,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为‘我’爬过月台后艰难地买了一袋子橘子。‘橘子’在这里并非单指水果,还是一种情谊。‘买橘’是当地风俗之一,‘橘’和‘局’谐音,给出行的人买橘子就是希望对方‘走局’,也是希望对方走运。赠人以橘即把好运气赠送给对方,希望对方吃了橘子可以处处走运,事事顺心。”之后,教师再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讲解,父亲在车站给儿子买橘子希望他可以走运,由此可见父亲有强烈的舐犊之情。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导入民俗文化,瞬间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明确了父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2]。

(二)重视民俗文化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民俗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更能反映人们的生活。例如,民俗节日中涵盖很多节日历法知识,语文民俗则涵盖很多熟语和谚语等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强化其语文积累。以《兰亭集序》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中“癸丑”一词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干和地支等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其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教学《赤壁赋》时,教师在讲解“既望”时可说明该词汇为农历十六日,引出朔是农历初一,而望则表示农历十五等,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积累古代历法知识。事实上,文言文中有很多民俗文化知识,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文词汇基础知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会上立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大动肝火,“不忍为之下”。在这里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右”比“左”大,是源于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古代皇帝贵族成为“右戚”,世家大族称为“右族”等,并由此引申出“右”为正为中,“左”为偏斜不正、偏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与“左、右”相关的成语,例如“无出其右”和“旁门左道”等。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很多民俗文化知识,教师应重视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深入挖掘,让学生积累文字、语言、礼节、历法等知识,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和开阔视野的目的。

(三)巧用民俗文化资源,实现家校统一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内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还要适当延伸到课外。民俗文化源于民间生活,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地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课内单纯讲解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命力。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搜集劳动人民创作和相关传统物质文化、神话传说、乡党应酬语、俗语等,再采取知识竞赛、报告、演讲、讲座、征文、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承民俗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点燃其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内在情感,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教师还应该联合家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要求家长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相关节目,重温家庭根源,实现课内课外高效统一[3]。

结 语

总之,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发扬和传递民族精神。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增强审美情趣,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橘子民俗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橘皮猜想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摘橘子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沉下去,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