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社会语言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中国。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旨在揭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在20世纪后半叶,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交际所包含的内容超出了词汇的基本意义,他们开始把研究的对象扩大至语篇和谈话。格瑞斯的会话蕴含概念、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费尔默的话语的标志功能及兰可夫的语境意义进一步扩展了对言语交际理论的认识。Gumperz(1982)将“互动”概念引入语言学中,强调互动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互动社会语言学。由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了交际社会语言学。
交际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使用语言、理解语言及影响语言。经典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构成了交际社会语言学的核心。社会交际语言学的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海姆斯是交际民族志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论交际能力》一书中提出“交际能力”,即从内部的语言能力转向语言的实际运用,从理想的语言模式转向现实的语言交际,这对交际社会语言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及实现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海姆斯将交际能力看作是人使用语言能力的总称。一个人具有交际能力,表明他不仅具有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还掌握了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规则。
海姆斯指出,语言能力是潜在的、先天的普遍机制;而交际能力是实际的、后天形成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的能力。他的交际能力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全方位地把握人类运用语言的能力。
互动社会语言学是交际民族志学与会话分析学相结合的产物。首先,互动社会语言学借鉴了交际民族志学的研究方法,以便深入了解人类交际能力的普遍特征;它还继承了交际民族志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如语境、交际能力等。同时,互动社会语言学吸收了会话分析学的原理,旨在把握人类交际过程的本质。Gumperz(1982)提出,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会话策略、语境化提示和语境规约、会话释义和会话推断,即通过观察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的“互动”来推断交际者在采取某个行动时时所依据的社会概念,并检验言语与非言语信号是怎么在释义过程中被理解的。互动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会话策略、语境化提示、会话推断、会话风格和话语标记。笔者下面仅陈述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较大的会话策略、语境化提示。
会话策略是互动社会语言学的核心概念。Gumperz(1982)指出,会话参与者保持会话持续进行并不断增强理解的行为被称作会话策略。会话策略体现在会话参与者如何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对交际方式所运用到的知识的理解及在会话过程中如何理解对方话语的活动。研究会话策略,需要研究会话参与者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各种各样的交际知识来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进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通过对会话策略的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折射导致了误解、社会偏见和歧视的产生。
语境化提示是互动社会语言学中会话策略的核心概念。Gumperz(1982)指出,在会话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语境化提示是会话参与者赖以解释会话意图的必要信息。语境化提示包括话语手段和非话语手段(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等)。互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在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同时强调话语与语境的互动关系。语境化提示是交际互动的产物,同时也对对交际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交际参与者通过各种认知手段参与对会话的理解,他们的话语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把这些信息语境化,并且通过特定的背景知识提示让对方理解。
随着交际能力在会话中重要性的凸显,面子理论逐渐扩展至文化层面,用以解释面子问题及维护面子的行为。面子的概念由中国的胡先缙在1944年介绍到西方,美国的高夫曼在此基础上于1967年系统的提出了面子概念。布朗和列文森进一步发展了面子概念,提出谈话人在交际时需要满足两种面子需求: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在交流时双方需要表现的十分融洽,消极面子是在交流时秉着不得罪对方的原则。
社会语言学家开始研究交际者如何运用自己的礼貌策略到达成功的交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列文森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说、损害面子行为、礼貌策略及损害力计算式。面子说指在交际过程中需要顾及说话者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求,即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损害面子行为指危及说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作为对损害面子行为的补偿,他提出了礼貌策略。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张尧学,2003)。交际社会语言学所关心的是对交际实践进行分析以达到交际目的。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交际社会语言学这一重要原理,把大学英语教学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交际社会语言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姆斯强调理解交际能力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可以“增强教育事业的成就”。从交际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教学的本质人类社会的交往活动,教学行为是一种交往行为。作为一种社会交际,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让其收获知识,培养其能力。在英语课堂上,会话双方是师生、生生,而主要的发话人是教师,教师的话语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教师要多提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时可以给予学生恰当的提示,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输出。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做大胆的尝试,活跃课堂气氛。由于缺少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场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言语交流活动提供合适的氛围,使知识的传递丰富化,让学生变为言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导者。教师可以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场景对话、故事复述、角色扮演等,丰富课堂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语境化教学不仅包括在语篇学习时所需要的互文语境,同时也包括英语学习者所需要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于语篇教学,不能单纯学习单词、词汇、句子、语法,而要全面把握整个语篇的主题、段落划分及主旨、写作手法。只有整体把握语篇,才能根据互文语境推断出作者的意图,引导学生注重语言交际功能。多媒体具有融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为一体的优势,它的使用丰富了语境化教学,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等多角度的转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新课的导入部分为学生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听力材料,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呈现真实的情景和文化语境;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不同的社会交际情境,建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每一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做角色扮演,根据所学内容还原情景语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互动精神,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教师的话语行为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课堂上师生的地位不同,会出现教师对学生面子威胁的情况,主要体现在约束学生的自由,打断学生的发言,消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礼貌评价,可以降低学生的面子威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与积极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我国的大学英语一直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即词汇、语法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把自己的母语习惯带到目的语的会话中,形成不必要的交流障碍。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仅仅系统掌握语言结构是不够的,缺乏目标语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语境中是一种失败的语言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异国的文化带到课堂中,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语言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