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曹坊中心学校 曹登旺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出最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语文作业。一个好的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更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为了能够有效设计语文作业,小学一线高年级语文教师应深研“知行合一”的思想,务求全面提高语文作业教学的有效性。“知”就是理论知学习,“行”即就围绕任务作业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学生乐学。
围绕课本内容开展先“知”后“行”的作业教学,旨在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提高作业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中优美的段落、修辞手法、文章选材、文章格式的积累,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及运用能力,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技巧,设计出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语言实践的语文作业。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阅读:“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事件,那具体的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写在文章中的事件,具体又写了什么?”“作者写的这几个事件,顺序可以调换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件事?”这四个问题是由叙事文章中的一般写法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意味着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材;第二个问题以及第三个问题意味着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文章结构的安排;最后一个问题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的中心思想巧妙地选材。这种方式就是先“知”而后“行”。
在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行”中深化“知”的学习,即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多种活动促进作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作业活动类型。例如,在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中,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参与者以及观察者,教师在比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竞争并且仔细观察对方。比赛结束后,每位学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在这次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比赛中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等特点,将人物状态以及人物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提高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实践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更加快了“行”与“知”的结合效率。这种方式就是在“行”中深化“知”。
“行”与“知”相结合就是与生活经历的结合。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利用身边的新鲜事物以及真实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设计出最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情境案例。教师可以将身边的真实案例还原,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比如教师要求写一篇关于美食的作文,题目为《美味》,每个人吃的美食多到数不过来,具体写哪个却选不出来。教师可以将看起来美味极了的烤鸡、带有奶油的蛋糕打印成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味觉一下子就被唤醒出来,美味的美食也在脑子里一个一个闪过。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美食介绍给大家,并且说出体验美食的感受,再将其描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才会更生动。这种方式就是“行”与“知”相结合。
“行”与“知”的共鸣就是与多媒体相结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高科技更新的也越来越快。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影像、声音、颜色等媒介进行思考的,但随着游戏、电子小说、动漫、电视剧等高科技的出现,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被其过度吸引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完成效率,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工作,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内容,利用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完璧归赵》这一课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通读几遍课文,再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编写成剧本,改编完成后再进行表演。在学生改编剧本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主人公所想表达的情感。在剧本的表演过程中,要将书本里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节表现出来,要保证有很强的画面感。这种通读、观察、创作、表演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实现了“行”与“知”的共鸣。
提高“行”与“知”的效率就是要教师结合评价多对学生给予鼓励。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语文作业应该作为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作为评定成绩的工具。教师的鼓励以及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完成。“知行合一”指导思想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实践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由此可见,“知行合一”指导思想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让学生因为有“行”的参与而体会到了“知”的乐趣。因此,“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