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峰
(江苏省徐州市光荣巷小学,江苏徐州 221002)
教育教学是连接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桥梁,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对学科知识产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果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学到知识,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将实践活动与生活进行结合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1]。
教师在结合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时,可带领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教育还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发现生活中的工具”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各个感官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工具,同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寻找资料。在观察和查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工具漫长的发展历程,还会认识到工具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从而激发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2]。
小学生第一次踏入校园,对很多课程和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小学生的思维显得更加活跃和积极,相较于我国枯燥和古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说,这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率。同样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产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3]。
例如,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奇思妙想小课堂”活动,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美术作品因其独特的外形和深刻的内涵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创作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创作一些简单的美术作品,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学生在完成创作后也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对美术创作的自信心。有的学生制作了漂亮的花瓶,有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豆子完成了一幅作品,还有的学生利用废弃的材料做成了一个风车,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想象力很丰富。这些创作活动对提升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开展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想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提升,离不开教材的辅助,教师需要以知识内容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顺利且高效地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设计相应的情景教学时,教师也应学会以教材为出发点,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创新[5]。
例如,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如何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目前由于过分开发资源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人,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身边的人。通过开展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样也会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成环境保护小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乐趣,同样也会养成倾听和合作的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以理论作为指导,让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能获得同步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