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甜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江苏宿迁 22380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逐渐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不再只扮演听众的角色,而是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也不再压抑学生的个性,而是选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体验,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数学学科又相对抽象、沉闷,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游戏,这样将数学知识与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能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1]。开展游戏活动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玩边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变为一种享受,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对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后,却不愿意做练习题。于是,教师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计算设计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计算训练。首先,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多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然后让学生找到结果为“1.2”的算式,并用手点击它,看谁找得快、准、多。有学生发现其中“3.6-2.4”的结果是“1.2”,有的学生发现“0.2+1=1.2”……就这样,学生主动参与计算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小数的计算能力,还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更乐于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深化了自己的认知。
学生是一个灵活的个体,枯燥的数学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开展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简化数学知识、活跃学习氛围。由此,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让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操作思考。首先,教师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并在这张纸上表示出五分之二,然后表示出五分之一,最后思考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等于多少。学生根据这一分数加法算式进一步思考探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在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后,学生发现最后的结果是五分之三。学生思考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同分母的分数相加时,最后的结果是分母没有变化,分子为两个分数的分子和。于是,有的学生大胆猜想是否所有的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结果都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学生继续动手操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了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也对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以上数学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实际特征出发,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成功地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不仅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还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教师直接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然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设置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更好地探究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使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在学习“3的倍数”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有的学生想到可以联系所学的2的倍数以及5的倍数的特征来思考。学生大胆地类比猜想,末位数字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但很快学生便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因为他们发现26、29、23这些数字都不是3的倍数。于是,学生想到换思维思考探究。学生先试着写出多个3的倍数的数字,然后开始观察这些数字到底有怎样的特点。有的学生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又大胆地提出猜想:各位数字加在一起的和恰好能被3整除,这样的数字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又试着写出了一些具有此特征的数并继续分析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3的倍数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一数学案例中,教师联系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将数学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思考掌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活是很多数学知识的源头,但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归置于生活中,让学生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来分析数学知识,并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3]。
例如,在“比例”的教学中,教师在和学生探究思考“比例”的知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听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在思考后,想到可以利用课堂上所学的比例的知识来解决。于是,学生开始主动自由结组,共同合作完成这一任务。有一小组安排了一名学生站在太阳底下,两名学生同时测量旗杆的影长和这位站在太阳底下学生的影长,然后测量出这位学生的身高,最后再共同分析这些数据,学生想到利用课上所学的比例知识,得到旗杆的高度比学生身高恰好等于同一时刻旗杆影长比学生的影长。学生在得到旗杆高度后很有成就感,也对比例的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学生又主动去测量校园中一些大树的高度,对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氛围中,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活动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使学生开拓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学习的机会,更深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更自主地展开学习探究,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