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甜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恩斯坦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些名言都说明“问”的重要性。
我们的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等,这就有了师道尊严、书本经典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态势。学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一片沉寂的气氛中学习,长此下去,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要提问,创新的意识从何萌芽呢?
针对我班100名孩子从小学入学开始,有关孩子问题意识的研究发现:
1.孩子不敢提问。对于上课老师所教知识,大多数孩子只会听,很少反馈。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孩子也不敢说,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到练习和测验的时候老师才发现这些知识点孩子不懂。有几次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错误答案,只有1、2个孩子发现,其余孩子均没反应。
2.孩子不想提问。对于一个新知识点学习之前和之后,孩子都没有问题。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几》这个内容,之前学习的是《1到5的认识》,对于新知识孩子能有基本生活经验,但是却不能区分“3个”和“第3个”。当老师询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时,没人有问题。
3.孩子不会提问。鉴于以上两点,老师课堂环节里设置疑问时,孩子却没有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孩子问题意识模糊,“我该问什么?”,“我要怎么表达我的想法?”,这些都限制了孩子们的质疑能力。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在我校美的课堂“十六字教学法”教学理念引领下,我就“巧问质疑”这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谈一谈我一年来的一些初浅做法。
(一)鼓励引导,使学生敢提问 根据小学生往往喜欢老师夸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比如对于不敢在公共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用赞许的目光注视并伴之以恳切的语言——“真棒!”、“真能干!”、“你真会提问!”、“你好厉害!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都快成小老师了。”、“你提出的数学问题可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你可真细心啊!”等口头表扬;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时,教师则用“这样的问题刚才已经讲过了,谁来再帮他解答”、“谁再来提一提?”、“谁能提得更有意义?”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其次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以上提问做好充分准备。例如,教授新课二年级的《克与千克》时,课前我鼓励孩子提问:“关于克与千克,你有什么想问的?”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很热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操作和感受中解决问题,整节课气氛热烈,学习效果较好。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期盼,吸引他们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第一、善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根据上课内容可以利用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或有趣的画面,这些都能让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很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有问题想问,也想提问题。如:教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图片,引导学生提问:哪些是轴对称?哪些不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板抢答功能,更是避免学生害羞不敢回答的情况,也调动了学生提问的兴趣。
第二、实践活动是学生问题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而提出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分析,探索,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如:教学二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我让学生利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动手摆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看着摆出的图说这个数的组成。最后全班反馈交流,请
一个孩子做小老师,其他同学看着他摆出的图,向他提问。围绕这样的一个数,在每个孩子都操作交流后,他们会有所发现,有所迁移,自然而然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数是几?这个数怎么组成的?这个数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的?这个数的邻居是几和几?等等”。
第三、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例如,教学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堂上我开展“我是小老师”的比赛活动,学生拿着自己出的题考考其他孩子,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多少个孩子能答题成功,比比看哪个小老师能拥有最多学生。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提出8、9个问题,有些能力弱的孩子也起码能有1个问题,有些大胆的孩子能问老师,有些羞涩的孩子也保证能问到他的好朋友。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提问 常言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让学生巧问质疑,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4朵向日葵放进2个篮子里”小组活动过后,引导学生提问:“4朵向日葵放进2个篮子里,有几种放法?”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寻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比如:女生有9人,男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9+6=15(人),这时紧接着提问:“为什么9+6?”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四)经常训练,使学生勤提问 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常训练学生,给他们一些勤于提问的“时间”、提问的机会,课堂上还应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好问。例如,每教完一例,我都会让学生再看一遍,提示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问,我也会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学完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吗?此时,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陶行知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问才会赢,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让巧问质疑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