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渠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三明 36500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聚焦学生生活,通过对教材、学生的多重调查,利用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案例、生活化实验和生活化实践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展开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快速提升[1]。
高中学生虽然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已经有关注生活的意识。高中物理知识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延续和深入,难度有所提升,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不断降低,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生活入手,精选生活中的物理故事、物理话题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视听冲击效果,唤起学生的关注力,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重力与重心》时,为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教师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节选片段:马拉车、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被挤压变形的面包,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力的神奇,产生探究相互作用力的热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视频的共同之处,学生观察到视频中都有两个物体存在:施力和受力物体。所以,学生认为,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作用,才能产生力。这时,教师不急于帮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磁铁去吸引小指南针,学生迅速动起手来,见证奇迹,认识到物体之间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接着在学习“重力”时,教师先演示向上掷橡皮的游戏,让学生猜一猜橡皮会掉到哪里?然后让全体学生去感受上楼梯和下楼梯哪个更轻松,学生积极配合,主动体验,学习欲望强烈。教师让学生解释橡皮为什么会落地、下楼梯为何轻松时,学生表现良好。
这节知识内容,是高中物理力学的重点,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物理事例,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案例都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为提升生活案例利用的实效性,教师综合考量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物理教材的特点,有选择性地筛选生活案例,优化案例引导方法,找准教学突破口,特别是利用“问题串”的方式,激活学生多元思维。多样的生活案例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积极分析,迅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显著[2]。
例如,在学习《势能的改变》时,这一节的物理知识比较枯燥且难以理解,对于重力势能的初步认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势能的转变。比如,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教师播放水力发电站和用锤头钉钉子的视频,让学生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案例作为刺激因子,启动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和质量有关,教师不用多讲,难点被顺利突破。又如,在讲到“弹性势能的改变”时,教师利用了学生都玩过的打弹弓游戏,学生都知道要想打到较远的目标,需要使劲拉长弹弓的皮筋,这样力量更足,才能打得更远。生活小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能够做功,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激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的特点,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物理实验能轻松、快速地传达物理知识和相关科学规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使物理实验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深刻揭示教学知识或原理,教师引入生活化实验,不仅使用生活化实验器材,而且验证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实验的距离,降低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的探究意愿更强烈,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时,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教师设计了教学实验,从学生生活中找到实验素材:毛巾、棉布、玩具小车、斜面,让学生依据素材,设计相同速度下,小车在不同平面上的表现。学生通过直观实验,认识到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小车前进得越远,为接下来的理想实验奠基。在生活中,学生都有坐车的经历,对惯性现象并不陌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撞击锤子把柄的实验,使学生深入感知惯性的存在。
高中物理课堂聚焦生活的显著特点,是充分接轨学生生活,拓宽物理教学维度,把物理知识放到生活实际中,通过学生实践感知、探索解决生活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师注重延伸教学域度,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开放性、实践性更强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较生动的物理认知体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3]。
例如,在学习《向心力的实例分析》时,这节教材内容重在让学生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进而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师生一起学习完本课后,特别是通过分析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出匀速圆周运动应用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学生都有荡秋千的经历,对周围生活也有一定观察,教师可设计两个贴切的实践活动:一是实际验证一下,人对秋千底座的压力大小是不是恒定的;二是观察周围的建筑工地,看看“电动夯”的工作情况,“电动夯”的底座什么时候离开地面?什么时候砸向地面?简单画出示意图,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两个实践活动,都属于向心力的生活化问题,学生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给出合理解释。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学生认知体系得以完善。
高中物理课堂要做到聚焦学生生活,不仅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调查,还要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多角度找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启动学生多向思维、强化学生探究能力等视角进行尝试,借助生活化情境、案例、实验和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升华学生物理学习素养,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