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情,重构课程——以《螳螂捕蝉》为例

2019-11-27 04:43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30期
关键词:学情讲故事文本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戴 茜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包括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生本对话、师本对话是最基本的两种阅读对话,学生预习、教师备课,正是这两种对话的实践方式。

一、基于学情把握,深入解读教材

课程建构的首要环节就是解读课程,对应到语文学科,就是解读教材。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局限,在充分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能力的前提下,我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螳螂捕蝉》进行了思考,同时也参考了网上大量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实录,力求能全面而深入地与教科书编者、文本进行对话。但在此阶段,对于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接受能力仍无法完全把控,通过对各种文字、视频资料的整合以及自身对课教材文本的解读,我制定了一份学情前测,以把握学生对本篇文章知识的了解。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历史故事与寓言故事的结合,介绍了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劝说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文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劝”的艺术: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环境、适当的话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机智爱国的少年以及知错就改的吴王形象。在教学活动中,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既有个体已有知识的量的差异,又有知识结构的差异。通过选取样本学生(优生3名、中等生4名和后进生3名)测试,我发现: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一项,80%的学生能够全部正确完成,只有2名学生,不清楚“不堪设想”的“堪”解释为“能”的意思。在概括主要内容环节中,有70%的学生能够概括全面,其中有2名同学语言有些啰嗦,分不清楚“复述”与“概括”的差别。第三题“为什么大臣的劝失败了,而少年的劝成功了?请分点写出理由”是一个难点,只有2%的同学能较为完整地说出一些边缘答案,如“少年是智劝,大臣是直劝”等,却没有能够按照要求分点细致地分析,联系课文找关键字词寻找原因的更是寥寥无几。通过及时的复习,四、五两题基本难不倒学生,90%都能回答完整。

基于对本次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觉得需要在第二课时加强指导学生依托具体文本品味“劝”的艺术,而非天马行空地脱离文本肆意乱造。

通过对学情的研究分析,我发现,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不难,因此无需在寓意理解上刻意花时间,但是从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和吴王想要攻打楚国的历史故事的分析与比较中品味“劝”的艺术,是本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和指导。至此,教学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已经显露出来,这些都得益于对于学情的充分了解。

二、依据学情变化,灵活实践课程

《螳螂捕蝉》是一篇历史故事套寓言故事的课文,很独特,也很有趣。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将课文的第9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进行合并,至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格外清晰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于是,我开始了“讲故事”的训练,并且告诉学生:讲故事不同于读故事和背故事,要注意脸上的表情、语调的变化,尤其是4个“却”字,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就更精彩了。然后请同桌之间自由练习讲故事,这是学生第一遍练习讲故事。在同桌互讲的基础上,我指两生根据词语提示讲故事,先自评,再指生点评,希望在自评、互评之后,学生能够知道讲故事的努力方向。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第三轮训练环节——看插图讲故事,即脱稿练习时,有些同学出现了背课文的现象,虽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却使讲故事的“讲”黯然失色。我知道,是我之前出示的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我陷入了迷茫,如何既让学生掌握讲故事的技巧,又让故事讲得有所创新、生动有趣,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后来我发现,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没有在我一遍遍的训练中有所提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讲故事的具体方法,即使在我要求他们同桌自由练习之前也说了一些技巧,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地去对照着实行。针对这个问题,在第二次借班执教时,我在充分熟悉文本,即“读故事”的基础上,模仿“酒店”的星级标准,搬出了讲故事的星级标准,让学生进行脱稿训练:

三星级:声音响亮,语句通顺流利。

四星级:声音响亮,语句通顺流利,表情丰富,语调有变化。

五星级:声音响亮,语句通顺流利,表情丰富,语调有变化,故事内容有创新,肢体动作想象合理。

我逐条出示,并指生大声朗读,然后再请大家对照着标准,给站起来讲故事的学生定星级。有了标准的对照,学生的努力也就有了方向,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的指引下,学生的故事讲得越来越有声有色,有些甚至达到了同学们心目中“六星级”的标准,不失为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

三、对照学情分析,进行教后反思

“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反思自己备课的过程,虽也能做到有自己的想法,却是在前人钻研的成果基础上的再创新,是受优秀课例启发下的再思考。这样顺序的倒置,使得自己可能会出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难以创造有个性的课堂的隐患。而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学情前测,并且对学情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使执教者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哪些东西该教,哪些东西适合教,只有在充分把握学情之后才能有所显现。

因此,依托学生,建构课堂,省去了很多重复烦琐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让教师不再“摸着石头过河”似的畏手畏脚,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学情讲故事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听冬神讲故事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