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 汪静东
诗词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其语言具有凝练与和谐的特点。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指导孩子进行童诗创作是新课标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诗词所占课文的比例比较少,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其实,用童诗润泽童心,初步获得诗词创作的能力,尝试着由易到难地进行简单创作,也能给学生激情,能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与知识,对写作产生兴趣。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进行童诗创作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现在经常可以听见老师抱怨孩子的文章写得干巴巴的,没有实质内容、缺少生活的真实。回头细细分析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诗性的熏陶。关于诗歌的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如何赏析上;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很难发现有教师花时间去指导学生写诗的……其实,要让孩子学会写诗,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不失时机地把它们引入童诗。
课外阅读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我经常让孩子们多去读一读优秀的童诗作品,不管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喜欢,就可以读。有的孩子还特地准备了摘抄本,对好的诗句进行了摘录。读得多了,孩子们从中就可以学到一定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上,我也经常引用一些经典的诗词活跃课堂气氛。如过元旦,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元日》;到了清明节,我让学生背《清明》;中秋节,我们一起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重阳节,我们欣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我补充了秦观的《鹊桥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诗;学习了张志和在春天的《渔歌子》,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写夏日钓趣的《小儿垂钓》、写秋日垂钓的《题秋江独钓图》、写冬日独钓的《江雪》,凑成了一幅《四季垂钓图》。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中品味独特的童诗,对童诗所表现的情感不用我强加给他们,他们就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出来,这种语言感觉的培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为了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情不自禁地爱上童诗,我在黑板上专门开辟了一个板块,每周更新两首童诗,带着孩子们在每天的早读课上吟诵。诗歌的独特韵律从唇齿中流出,孩子们陶醉其中。为了巩固所学,我还经常举行背诵比赛、诗句接龙等活动。对于诵读的童诗的意思,我不解释,只是让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吟诵中自己去体会,自读自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们迟早会领会。我现在需要的是他们对童诗的一种感觉,一种亲切感,一种“寻根”的愿望。
诗词是历史的再现,每一篇诗词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通过诗词让学生了解历史,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渗透。许多诗人在写诗时故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像现在电视剧的开放式结局一样,教师可以补充诗歌创作的背景或诗人的资料,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作者、了解诗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对童诗进行补白。让学生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使诗词与学生的距离渐渐拉近,让他们沉浸在诗词带来的美好的氛围中。
孩子对于童诗的情感不是一时就能提升的,因此,除了课堂这个舞台,我们要经常开展童诗阅读、童诗创作之类的活动,尤其是主题活动。比如,我校开展过以“迎国庆,庆中秋”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前期的准备工作都由孩子自己完成,他们在搜集比赛用稿时非常细心,打印出厚厚的一摞,然后几个人分成小组在这些童诗中进行选择。他们经常为了是否起用一篇稿件而争论不休,还发出感叹:“这么多童诗,都很好,我们太为难了。”最后,还有孩子拿出自己写的稿子要求使用,大家又在一起讨论,有的找出了他作品与名家之间的差距,有的鼓励他积极参加角逐,有的提出来修改的意见。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了童诗的魅力,也留给自己充分的展示机会。在班级的墙报栏开辟一块空间展示学生的童诗创作,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孩子们优秀的作品,积极推荐学生的优秀童诗在校报或其他刊物上发表,这些做法都可以多方位地给孩子提供能够展示自己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讲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不经意间总会说出充满灵性的话语。作为教师,我们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童诗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对于孩子们不经意间冒出的富有诗意的句子,我们要巧妙引导,让他们打开思路,丰富想象,促使他们写出短小的童诗,激发他们写诗的情趣,唤醒他们写诗的自信与想象,呵护这刚萌芽的童诗幼苗。
除了韵律,童诗的节奏和意境也是衡量其创作水平的标准。节奏感可以通过平时积累的语感来培养,而优美意境更多地取决于孩子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同时,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童诗也比较真实、有感情。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要我们教师能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及时肯定孩子们作品中的闪光点,有指导性地让学生进行童诗创作,改变童诗只教不写的现象,那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将继续得以传承,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提高。重要的是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了一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的心,孩子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