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肖迪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提到,具体到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如何体现。至今为止,没有学者给出具体的概念和方法。这一概念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27号)中“坚持培养运动兴趣与提高运动技能相促进”“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1]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衔接,为各个阶段教学提供具体的重点教学内容,可解决不同阶段教学内容学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欧盟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所有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哪些要素。[2]林崇德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后,学生应必须具备的至少一项的运动项目知识和运动技能,在各阶段同一项目的不同技术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体质。
在现阶段义务教育中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讨厌体育课,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和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的只是无尽的疲劳。体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甚至运动专项,能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比赛、休闲游戏并在娱乐过程中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篮球体育场地共有62.09万块,占所有体育场地总数的36.7%。[4]学校篮球场地共有29.13万个, 占学校体育场地总数的44.1%, 在学校体育场地中排在第一位。[5]由以上数据及个人所观察的学校,每个学校基本上无论好坏都会有篮球场地,为篮球教学课程衔接提供基本的场地设施保障。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不断发展提高,对于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更加深刻,因此在前一阶段的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只需简单复习,并不能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新的技术和知识的需求是学生对课程是产生兴趣的根源,学生的表现欲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反馈,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制定出可视化、量化的标准是激发学生学练的外部动力,使学生的课余时间的自我表现的催动下转变为内部动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表现机会的学习环境,如构建篮球联赛的分队、各队备战环节、比赛环节、循环赛季等教学单元主题。
篮球运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力量、爆发力、反应力、速度、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篮球运动能够发展腿部肌肉、腰腹肌肉及上肢肌肉,促进全身肌肉协调发展。[6]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将学生划分为四个水平,即水平一、二、三、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7]
水平一:篮球游戏为主,发展学生的基本走、跑、跳、投等运动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水平二:学生学习的简单基本技术、战术、规则,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将学习的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懂得团体项目的团结合作水平三: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与攻防转换的意识培养。水平四:动作技术的熟练化及临场应变能力的发展。
图1体育课程衔接思路
2.2.1 水平一
游戏篮球主题的游戏:运球、接力、场地追逐、守卫篮球、装箱子等游戏。球性练习拍球、抛接球等练习
这一阶段教学内容以为篮球主题的游戏为主发展学生的走跑跳等基本运动能力。以滚篮球接力比赛、不同部位运篮球接力比赛、篮球场地踩线追逐和篮球赛跑、小组合作一次运球最多比赛等游戏比赛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爱好,从而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在游戏中减少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运动,提高了练习密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基本的走、跑、跳、投等运动能力。
2.2.2 水平二
教学内容评价标准运球单手、双手运球,行进间S、Z型运球、消极防守下的运球运球距离:半场距离为基本单位,两个及格,四个良好,五个及以上优秀传球双手胸前传球,击地传球传球距离:3米及格,四米良好,五米及以上优秀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行进间急停投篮命中率:十个标准;30%为及格,40%为良好,50%及以上为优秀防守防守姿势,移动步伐移动中重心高低:高为及格,中为良好,低为良好战术绕过、传出球,干扰运球等基本的战术帮助队友次数:五次为及格,七次为良好,九次及其以上为良好
技术教学中,将篮球的基本比赛规则,如不走步、不推人、不打手等贯彻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律性增强,对动作的学习有较清晰的认知,但学生的注意力还处于易分散阶段。因此在篮球教学时,重要技术的学习应放在课的基本部分的前阶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应及时改变教学内容,进入比赛、游戏阶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动起来,如此才能达到运动锻炼的效果对儿童生长发育具有促进左右,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学生左右发展平衡,矫正不良姿势。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是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如三打二、三打三外加一个负责传球的队员,限制的技术的五对五的比赛。
2.2.3 水平三
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对原有技术动作的复习掌握能够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项目的理解。原有运动技术的掌握是学习新的运动技术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应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可以适当开展篮球专项素质训练,训练强度以60%-80%为标准。同时教授学生素质练习的方法、强度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少量多次的训练原则提高身体素质。
教学内容评价标准运球运球突破,组织进攻的运球运球:单人积极防守下运球的时间长短,20s为及格,30s为良好,40s及以上为优秀。传球跑动传球,远距离行进间传接球投篮接传球成功率:十次为标准,4次为及格,6次为良好,7次及以上为优秀投篮行进间投篮,单手投篮,投篮后抢篮板球命中率(篮板球和投篮):十次为标准,4次为及格,5次为良好,6次及以上为优秀。防守贴身防守,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进攻防守防守时间:10s为及格,20s为良好,30s为优秀。战术掩护配合意识,快攻,换防意识掩护、配合次数:3次为及格,4次为良好,5次为优秀。
2.2.4 水平四
教训内容评价标准运球比赛中运球、控球能力比赛中控球失误次数:6次为及格,4次为良好,2次以下为优秀传球移动中接传球、“8”字型跑加2打1,急停转身,远距离传球比赛中传球次数:8次为及格,12次为良好,15次及以上为优秀投篮急停跳投、三分线附近干扰投篮比赛命中率:十次为标准,1次为及格,2次为良好,3次为优秀防守不停顿区域联防5对5、3对3、2对2的防守转换,快速回防的速度比赛过程中换防次数:5次为及格,7次为良好,10次及以上为优秀战术快攻:5对5的战术布局,联合进攻,掩护等战术快速进攻的次数:8次为及格,12次为良好,15次及其以上为优秀。
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欲强,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内容应为学生留有至少十分钟的比赛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老师充当裁判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为下节课学生表现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具体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在技能的学习中评价本节课或本阶段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及时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的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比赛中提高对篮球的兴趣,养成运动习惯,进一步掌握运动技能。
水平一至水平三处于小学阶段,处于同一所学校,能够确保篮球课程内容的衔接构成体系。国内现状是:升学后的学校课程可能与原有的教学内容相同,也有可能改变教学内容。这将导致学生原有的技术学习体系打破,不利于学生专项技能的掌握。
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的教学课程应由市级或省级教育局,根据本地区教育资源、传统项目按学生不同阶段水平,划分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各个学校提供此类项目的具体技术和相关知识。各类体育项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安排具体的重点教学内容,使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使学生能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健康的身体是参与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养成至少一项运动技能,促进运动技能专项化发展。通过义务阶段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参与日常锻炼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在每个教学阶段有内容可学、有目标可实现;在每节课有具体的目标、标准可达到。
课程衔接一体化建设改变体育教学无层次、无重点的现状,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改善国民体质要切实落到实处,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为抓手,确保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