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分全
学生在体育反应、体育表现和体育创造上(一级指标)体现出来的10项中观行为(二级指标)及其18项微观行为(三级指标)的指标培养体系,作为落脚在感性能力、运动情趣和人文情怀发展上更为直观、具体、可量化的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估模式[1]。
图1 某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
图2 某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学生素养评价方式模式图
如图所示,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反馈,需要有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机制。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评价分为了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评价是基于体育教学总体目标,符合新课程体育与健康评价标准,以社会、学校、家庭等为评价主体范围,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协调发展;微观评价能细化体育教学内部评价体系,如专家评价是站在专业化的角度对学生施行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的评价,还有自我评价体现学生个体一种自律行为方式,家长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内心健康发展和学业的进步,教师评价在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反馈,社会评价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检验。诸多评价内容和方式形成有机统一连接体,实现评价机制的有效运行,指引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朝着健康、积极、全面的方向发展。
研究从2017年度的第一学期至2018年度的第一学期,对某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活动的反馈进行了为期3个学期的跟踪记录,并在每学期末多维度进行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测评。测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如表所示)。
表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指标培养体系与评价模式
注:《中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一文。
表2 2017年9月-2018年1月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总结
随着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和重视,理论进课堂悄然开始初显成效。效果不断夯实,学校品牌辐射不断增强,取得了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项素质训练是中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导致部分地区学校理论教学发展滞后。有些好的做法主要是组建校级的乐队或培训个别的特长生,但没有真正地把理论教学普及到体育课堂中去,对广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高效果不够显著。
体育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支配框架和运作基础,体育课程内容是反应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计划考量,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可引领学生学习进步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在于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方式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只存在于理论研究和探讨,缺少实践水准。例如,(1)大学生运动能力不足在于培养模式的不合理。学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重视程度不高,依旧保持传统固有模式、因循守旧,闭门造车,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性,核心素养难以提及。(2)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与时俱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发展需要紧随时代步伐,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方面,虽有宽松的教学环境,但缺少教师的引导,无法真正实现体育知识的传授,继而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既定课程内容。(3)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滞后。课程标准规制着教师和学生按照课程计划和大纲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标准是具有一定规范并具有时代特性的,能在教学环节中起到监督和管理。(4)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滞后。调查发现学校并为建设较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完善的课程内容需要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符合,不仅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灵活、个性的彰显青春活力的课程内容。综上是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有效路径。
其一,教师管理方面。高校体育教师榜样作用发挥不够完善,现行体育教育体系下,部分体育教师侧重于学生基本的体育能力和相关基础知识,对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拓展相关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情操。其二,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制度未真正建立。其三,学校特色体育活动未有效开展。在学校各类组织活动中,体育属于锦上添花,配合其他活动进行,而较少有特色的体育组织活动。这样很难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结合某大学体育学院“素养教育理念”总结如下:第一,在某大学体育学院素养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了培养学生新思想、新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交流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确依旧保持传统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第二,主被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总目标,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成为完整的人,教育教学计划与理想状态脱节;第三,教育思维不能与时俱进。思维模式的固有性仍旧保持填鸭式教学,缺少创新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态度;第四,对学生核心素养表现能力的能力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也是较为严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一,推进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合作学习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重要,在日常体育活动或比赛中,群体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切实需要运动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这是赢得比赛战胜对手的前提基础。只有在体育运动中团结合作,运动起来才会更加激情,继而提升自身锻炼和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引导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理念。例如2014年习总书记在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时说:“说到体育活动,我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游泳我四、五岁就学会了。我还喜欢足球、排球、篮球、网球、武术等运动。冰雪项目中,我爱看冰球、速滑、花样滑冰、雪地技巧。”可见,强健体魄和文化自信是一个健全人生与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全方位实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在于全面展开,重点培养[2]。第三,加强大学生体育学习组织管理。大学生体育学习首在兴趣引领,客观实践反应主观意愿,主观意志支配客观实践,素养教育可以积极的显著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参与运动的主观意愿,为发展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坚持体育运动的育人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项目本身,因为体育属于一种育人手段,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在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最能够体现学生的意志力、情感、德操、品行,是集运动体验和理论学习为一体的最具有实践色彩的育人范式。第二,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与理念。如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很好的优化互动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新课时需要有模仿练习,进而学生互动练习,一般存在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初步阶段,通过巩固练习、动作自动化练习,逐渐熟知体育运动,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既是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前提基础。第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学方式呈多样化发展,翻转课堂、复合式教学、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教学等,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机微信等设备播放体育赛事,通过赛事欣赏来体悟运动带来的精彩瞬间,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参与情感体验。
一方面,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相应课程内容。在某大学体育学院的“素养教育”,是对素养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探索,比如某大学体育学院开展的素质教育体育活动,不同的年级展现不同的运动特色。一年级的学生班会主题明确、鲜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运动才艺展示,反映出学生生活的快乐,同时,影响着其他的大学生。学生虽然人不多,但是活动安排有序,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摆桌子的游戏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二年级的运动项目扣题,寓意深刻,连环有序,步步深入。“我说你猜”的游戏学生参与面广泛。同时,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3]。另外班会层次清晰,尤其是其中的情景剧游戏比赛,再现了学生的生活。通过教育讨论,教会大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可见独特的班级文化和育人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认识体育教学新方式,通过使用微博、微信和QQ等各种新媒体,与时俱进,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度。第二,创新体育教育管理,坚持立德树人。创新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先要修养身心,磨炼德性,这也是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灵魂基础。实现体育道德情感的认同与回应,并达成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根本目标。第三,创新发展开放式育人氛围。开放式育人氛围要以新媒体为基本手段,例如在线课程从导入教学情境开始,首先体验运动的整体性,系统把握运动技术动作,视频观看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从体育外显特征、本体感知、自主决策、本体应答行为四个阶段来诠释开放式育人氛围形成思维过程与原理,促进教学情境实践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