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豪
根据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的定义,教师知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分别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知识。简单来说,教师知识就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与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全科教师的培养引导政策方案,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了实施具体策略[1]。
教师知识视域下,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需要。教育部于2015年2月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教师培养机制改革,遵循不同专业类型的培养规律,培养出优秀的全科教师[2]。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发展背景下,更需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建立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二是小学教育体系需要。作为农业大国,我国80%以上的中小学在农村,拥有九百多万名中小学专任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比为56.29%[3]。在农村小学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尤其是缺体育专职教学的背景下,不利于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三是学生教学需求。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4]。基于教师知识视域下,农村小学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是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体育专业素养,通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观念与体育等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确保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逐步实现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5]。四是社会教育需求。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关键作用,留守儿童的问题在近年来愈加凸显。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容易滋生一些心理问题。而有研究表明,体育参与可以有效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心理控制、调节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农村小学教育阶段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师资力量的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地方开展了定向培养计划,但是在培养理论体系与方法上,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全科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据农村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家庭结构等因素融合教学,使之能够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教师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必备素质,就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6]。基于教师知识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下图所示的三方面。
图1 教师知识视域下的体育教学能力内容框架
表1 本体性知识培养内容指标
本体性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基础知识,是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础概念、基础训练理论与体育健康基础知识等。本体性的知识要求教师能够透彻的理解相关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实践。课外体育的组织与训练,即了解教学项目的竞赛、裁判知识与规则,懂得简单的战术组织,并可以担任学校运动会的裁判员、组织者或教练员等工作。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体育教学课程与活动开展的基石,是全科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必备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将正确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培育。
表2 条件性知识培养内容指标
学科之外的通识性知识即条件性知识,包括课程的组织开展能力、教学评价与引导能力、学习能力与良好的体育意识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表现,要具备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要求,开展体育的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良好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表3 实践性性知识培养内容指标
体育技术的基本教学能力、教学调控组织能力,均可称为实践性知识,此外还可包括体育创新的能力、跨学科的教学能力等。在良好的理论知识支撑下,教师还需要具备教学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教师知识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实践性能力的表体现为:体育教学调控能力,面对突发情况或临时变化,可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其他教学课程或内容;体育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能力;引导并培养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体育游戏活动或教学内容;可以察觉学生的体检健康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安排[7]。
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体育人才的培养,而是要培养出教育人才[8]。基于教师知识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1 加强对教育理论与小学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培养
近年来,虽然素质教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很多教师与家长,体育学科的重视度虽然有所提高,但相比较于语数外学科,体育依然是“边缘化”学科,使得很多体育教师或全科教师对体育教学存在着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9]。为了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更新其教育教学观念,培养起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体育学科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针对一些所面临的教学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究全新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重要环节,所以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要在体育教学方面,懂得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先培养自身的体育运动兴趣,挑选优势体育运动项目,开设教学选项课,采取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将学生们带到选项课与选修课中,并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督促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与评价,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终身体育的内涵,达成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3.1.2 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流程化培训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10]。通过对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学校进行了解,可以发现目前培养全科教师的过程中,体育课非常少。而且现阶段河南省具有优秀体育教学能力的全科教师也很少,仅有部分从事全科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研究的专家。
客观而言,全科教师能够运用体育学科知识,为小学生解释或解决身边相关现象,使小学生充分认识终身体育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积极性,使终身体育行为融入到学生的个人生活中[11]。打铁仍需自身硬,河南省高校全科教师培养机制下的全科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要求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流程,在就职前要掌握基础的体育学科知识,了解人体运动器官构造与生理机能变化的特;在职期间,要注重职业道德培训,强化全科教师的职业信念,提高教师的小学体育教学全面能力,熟悉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成长状态,并在培训后做好科学有效的评估,定期开展培训人员经验交流活动,并通过适当的选材与流程化培训方式,逐步构建一支能够适应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具备良好素质的优秀全科教师队伍。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其综合素质形成与未来能力发展的根基。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良好的人格塑造及其健康的情感发展与其心理素质的表现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能力,通过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由于体育竞技活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规则性,所以在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中,强调对竞技规则的遵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以及文明的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明白“机遇”“机会”的均等性,想要争取到胜利的果实,就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奋进。在此教育理念之下,能够无形中培养小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与拼搏向上品格。
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辅以体育精神的导向培训,通过建立教师体育行为文化影响机制,完整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保障体系,可以培养全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重视体育教学。客观而言,教师的体育行为是形成学生体育行为的认知基础和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充要分发挥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注重个人形象,将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完善展现在学生面前,传授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文化。
实践性知识的培养,需要注重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激发潜在创造力,让教师能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基本保障,将体育道德培养加入到全科教师的知识培养体系当中,贯穿到各个教育管理与培训环节。当全科教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更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自然激发起实践性知识的体育教学能力,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现代教学与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综合需求下,教师知识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教师知识视域下,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主要囊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三方面。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此方面的培养还并未引起正视,目前培养的问题表现为培养主体概念混淆、培养体系有待完善、评价衡量指标有待改善。现阶段我国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研究文献不多,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现实需求,增加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同时寻求科学的培养方式,构建良好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全科教师,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