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寒明
【摘 要】STSE教育思想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课改标准中不同国家地区STS内容的主要特点,以及化学课程中社会性内容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研究将“STSE理论”运用于初中化学社会性主题构建中的实际操作与具体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STSE;社会性内容;应用整合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STSE教育思想是对STS的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环境教育也逐渐成为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课程内容的背景和来源,赋予课程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基于课改的核心观念,对课改标准中不同国家地区STS内容的主要特点,以及化学课程中社会性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将“STSE理论”运用于初中化学社会性主题构建中的实际操作与具体指导意义。
一、分析各个国家地区的STS内容,了解引入社会性内容的必要性
(一)其他国家地区的STS内容
1.《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STS内容
注重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注重人口、资源与环境,注重个体健康,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带来的风险、利益与自然灾害,通过研究科学的历史,认清科学的本质,达到科学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2.新南威尔士《科学课程纲要(7-10年级)》中的STS内容
通过对科学发展对新技术开发的历史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评估科学的本质与实践意义,通过识别科学概念和原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例子,达到社会性内容与领域内容的融合。
(二)本国香港和内地地区的STS内容
1.中国香港《科学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中的STS内容
明确了学科内容和延展内容,规定了学习内容开设的先后顺序,更强调教材设计者在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层面的主动性与自主权。
课程标准分析:“常见的酸和碱”这一单元的社会性内容作为课题本身整合在科学性内容之中,旨在使学生通过对科学事实的学习,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课程范例节选如下:
2.我国内地化学课程标准中的STS内容
主要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类的一级主题,借助社会性内容的选择,形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事实,发展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提到了以下七条标准: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3)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测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这其中,前三条主要涉及的就是科学性的内容,而后四条主要涉及社会性内容,这种处理方式与中国香港《科学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的处理方式类似,体现了科学性内容与社会性内容的整合。
二、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化学课程中社会性内容引入的方法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涉及“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和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等重点关注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一)围绕社会性主题选择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笔者主要围绕“火灾逃生自救常识”这一社会性主题,让学生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火炬点燃原理的猜测,引入燃烧的定义和特征,再由学生讨论,得出燃烧的条件及证明方法,用实验的方式证明他们的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实验的结论,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分析灭火的原理,掌握科学的灭火与火灾逃生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再加工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及生活实践能力。
(二)重视学科内容与社会应用的整合
在學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笔者主要从金属制品的腐蚀、损坏和自然淘汰入手,进一步向学生传递金属防护、回收和利用的重要性,并通过了解废金属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与重金属污染,向学生宣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帮助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与环保意识,以达到新课程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这正是笔者通过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和解读,以顺应STSE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此转变传统化学课程过于注重化学学科知识现象的全新理念。
三、结合初中化学的课程特点,推动社会性内容引入的进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课程能做到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文化,充分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把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时反映到课程标准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传播现代理念、现代知识和现代文化。
(一)体现化学启蒙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通过建构社会性主题内容,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具体感知化学变化的奥秘,并通过了解物质组成、结构与它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最终达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
比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解剖暖宝宝”实验,使学生了解到了暖宝宝的反应原理、蛭石的保温作用与活性炭的强吸附性作用,以及其利用铁在潮湿空气中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最常见物品的感知,将化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增进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在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会出现浑浊,假如向此混合液中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会发现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了,自然会发问: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之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浑浊物发生了反应?化学实验的现象是千变万化的,稍有“异常”现象出现,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三)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英国、加拿大、中国的课程均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的学习主题,而美国和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虽没有专门设置科学探究主题,但在“研究与实验”以及“技能”等社会性主题中均以科学探究为重点内容,我国的化学课程标准则分别从“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等方面展开了细致说明,这些均显示了各国各地区对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高度重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目标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已成为国际共识,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探究在社会性主题内容中的地位,以及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促进教师意识转变
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已成为筛选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重要线索。在设立的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与社会发展”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使學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化学课程是科学探究的综合性活动过程,学生需要探究课程主题与社会、技术、生活的联系,通过积累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增强对知识和方法的活用与迁移,逐步领会科学探究的思想,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对社会性主题的实践与探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果,体验这些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化学课程全新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