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9-11-26 18:25:09王午声
读与写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白兔正方体长方体

王午声

(山东省胶州市莱州路小学 山东 胶州 266300)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教学时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直观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以其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把握知识的本质,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充分凸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体验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要求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自主拼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以表格形式记录沿着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能摆多少个小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探索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像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在体验活动中内省,在体验活动中创新。在充分体验的探索活动中,突出了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智慧地生长。

2.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对单位“1”的理解时,学生举例:一个梨可以看作单位“1”,教师引导学生再大一点,学生举例5个梨;教师进一步引导单位“1”可以再大一点……可以再大一点……在举例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了大到一个宇宙,小至一个细菌,多至许多物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学生这时对单位“1”的理解,已不停留在一个图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了,而是丰富了很多很多,加深了对单位“1”内涵的理解,同化到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由于学生所举的例子和生活密切相连,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1”的认识相结合,所以对“1”的理解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更具有理性色彩。

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讲台为大家讲题,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很多时候,学生缺乏条理性,老师再三纠正,效果却不明显。可以让学生讲题录成视频,学生讲时注意力集中,回头看看容易发现自身的问题,教师批阅时适当发问,帮助学生条理思维,并对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进行纠正。

3.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采用“多变”“多解”练习,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比较”应用题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牧场上有白兔20只,黑兔16只,__________?请你们填上合适的问话再解答。“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少多少头?”“白兔和黑兔相差多少头?”“黑兔和白兔相差多少头?”。不管怎样提问都是求20与16相差多少。

在开放式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在分享交流之后,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决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情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各种品质确定了思维的质量,影响着思维的结果,因此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仅有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猜你喜欢
白兔正方体长方体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白兔眼睛红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白兔打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