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东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福建 南安 362300)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直观立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绪,诱发其强烈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他们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显著提升与发展,从而确保高效率、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进行。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真正做到契合初中生的主观学习发展需要,创设恰当且适宜的教学情境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创设地理情境课堂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通过新课导入创设的情境能多角度地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调动初中生的思维。地理教师在良好的新课导入下,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例如,我在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西北地区”内容知识时,精心创设了一种有效情境,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的“神舟七号”飞船?这时候学生的脸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屑于回答的表情。这时我接着提问:可是有谁知道飞船从太空返回时落在哪里了?学生都面面相觑,无法回答。这时我说:“‘神舟七号’落在了内蒙古高原上,那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我国为什么将飞船降落地选在内蒙古高原上?这与此地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揭晓。”通过这样新课导入创设的情境,学生立刻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探索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一步步揭开谜底,最终对所习得的地理知识牢牢掌握。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越是同学生现实生活相互融合、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越能较大程度上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因为,此时,学生才会意识到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处处皆知识,而这正是诱发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充分调动自身强烈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的最根本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必须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已有社会生活经验及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灵活而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地球自转》这节知识时,我并没有一上课就将地球自转的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先从学生的已有日常经验出发,向他们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2)一天之内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是因为什么?(3)为什么我们中国明明是白天,而美国等一些国家在同等的时间却是夜晚?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他们对此却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无疑更加激发起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究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再向他们讲解“地球自转”这一概念,自然也就最大限度上尊重了他们的主观学习需要,有利于其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
当前,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是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核心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利用动手实践创设情境。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如何讲授知识是一门学问,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尝试,探索出适宜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创设情境,有利于地理教学的顺利展开。
例如,以“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为例,针对学生缺乏对如地球运行、昼夜交替等较抽象的问题难以理解的状况,我采取了动手实践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我和全班学生利用适当大小的球体、铁丝等材料制作地球仪,并让学生在做好的地球仪上画出地球的赤道、南北回归线、两极和经线等,然后让地球仪在学生手中运转起来,模拟公转和自转方式。实践证明,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在情境的氛围中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辅助地理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连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以“多民族的家庭”为例,我在课堂导入之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爱我中华》这首歌,并且带领学生一起唱。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伊始便被调动起来。在唱了一遍这首歌之后,学生兴致高昂。于是,我趁机询问学生:这首歌的歌词传递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我国有56个民族。接着,我继续询问:那你们知道这56个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吗?你们了解的民族有哪些?陆续有学生回答,傣族、苗族、泼水节等等,并对其他民族的知识表现出好奇心。这样,我由此引入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兴奋的情况下进入课堂学习,注意力持久且高度集中,教学效果极好。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