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彦 董淑芬
(贵州省盘州市第一小学 贵州 盘州 5616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解方程已经成为小学数学突破教学障碍的瓶颈,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并且通过具体工作实际,提出了几点解方程教学中的建议。
小学方程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方程解题为一种方法,并且能够经常应用这种方法解题。新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因为旧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解题的需要,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新知识往往掌握的效果比较好。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从学生的这种心理出发,以需要逆向思维为主的题目作为方程思想的切入点,这时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用方程解题时,并不需要逆向思维,只用未知数代替,很快就能列出等量关系式。
比如,以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切入:张叔叔每天可以制作300个零件,他每小时制作的零件个数是不变的,他上午做了2个小时,下午做了4个小时,问:张叔叔每个小时制作多少个零件?学生理解方程概念后可以列出2x+4x=300的方程,解出x的值;当然,用2+4=6,300÷6=50的算术方法也能很快解出来。但把问题变一变:张叔叔上午做工2小时,每小时比李叔叔少做10个,下午做工4个小时,每小时比李叔叔多做10个,张叔叔一天总共做了260个零件,问:李叔叔每小时做多少零件?这时,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就有些难度了,学生要逆向思考很多问题,而用方程解题时,假设李叔叔每小时制作a个零件,很快就能根据条件列出2(a-10)+4(a+10)=260,解出a=40。
这样,方程的优势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用方程设未知数的方法可以顺着条件很快解出答案。学生也懂得再遇到此类题目时,不是绕弯子去列算式,而能学会以方程快速解题。
方程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方程思想的理解,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积累相关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地关注教学重点而忽视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致使知识的衔接不连贯,从而导致学生接受方程思想的速度非常慢,部分学生甚至不能理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要从简单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链,切忌一蹴而就。例如,在教学生求解2x-4=2时,由于其中涉及到两种运算,我先引导学生求解x-4=2这个方程,然后是2x=6这个方程,最后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这道题目的求解方法。
方程的解法有很多,但重要的一步就是变形,通过适当的变形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注意这一点,直接跳过此步骤进行解答,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方程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能采用最笨的方法求解。方程教学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解题,上述现象与方程思想的本质背道而驰。比如,在让学生求解5x+5=10时,首先要将等式两边同时减去5,原式变为5x+5-5=10-5,然后得出5x=5,接着等式两边同时除以5,写成5x÷5=5÷5,最后得出答案x=1。因此,教师在方程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过急,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了解方程。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解方程的讲解,学生对解方程的具体方法能够基本掌握。在小学解方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加强解方程的基础训练,并适当改进解方程的相关内容,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基础训练的题目时,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方程,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方程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来了解方程式所表达的含义,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的思维方法,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学生在日常训练中,不断积累解方程的经验,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度非常重要,新颖有趣的情境创设有助于课堂导入,使学生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更容易、更快速。比如在学习方程初期,我可以从方程的“等式”入手,用“天平”形象地表示。我在上课时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及各砝码的重量,然后用“<”“>”“=”表示天平倾斜的情况,我通过增减砝码让学生列出不等式或是等式,渐渐地在右边放上100的砝码,左边放上25,问还需要多少,让学生列出25+?=100,慢慢导入方程的概念。
总之,小学阶段的方程教学虽说不是重、难点,但教师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解题的意义和优势教师在教学时都要有所渗透。教师要从学生解方程时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