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勋照
(湖南省华容县团洲乡团北小学 湖南 华容 414200)
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应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开展,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灵活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相应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中做,玩中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将客观事物生活化、具体化;创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体验;将数学知识和学生自己积累的经验相互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本就是人类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探索与积累而形成的一些结论,其本质是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样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价值也是无可限量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抓住机会,将日常生活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去进行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如:教师在教学时讲到“平均分”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水果、糖果等,这些物品每一位学生都较为熟悉,在课堂上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让他们将这些水果、糖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或三个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平均分”;还可以让同学们回想自己过生日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将蛋糕平均分给在场的每个人的;经过这些简单的活动,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1 教师创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时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对学习具有被动性和较强的情绪性。在他们的意识中,遇到亲切的教师,他们就会对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感兴趣。若是教师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现象,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生活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原型带入课堂中,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掌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让教学趣味化、生活化。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中两位数乘三位数这个内容时,由于算法抽象而枯燥,学生死记计算方法容易忘记。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出五位同学,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数字,其中由三个同学组成三位数,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两位数,让他们按照计算的位置排列,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同学分别和百位数上每一位同学握手(相乘),然后再让十位上的同学分别和百位数的每一位同学握手(相乘)。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记住乘的顺序和方法;教师再强调注意事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加强训练,促进计算方法的理解而掌握。这样的教学场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会更好。
3.2 教师要带领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而抽象是数学学科特有的本质,要想克服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加以利用,帮助学生改良学习习惯和方法。例如:对于刚学习了形状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面各种物品的形状,在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进行分享,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分类;学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和室外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后,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例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
3.3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知识的目标就是能够学以致用,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超市亲自体验购物,每人选购两、三样物品计算共要多少钱,付给营业员一张钱(5元10元50元不等)应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数学加减法运算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教学“植树问题”中“植树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时,可带学生到操场上站队进行体验;学校组织植树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植树问题”中求在路的一旁或两旁一定距离上植树株数、求株距的方法。通过实践来解决学生课堂上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真正的从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中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既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尽量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还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耐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