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
(广东省陆丰市河东镇中心小学 广东 陆丰 516511)
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而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所以,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写得充实、真实,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没有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和感触,作文时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便在于他们的观察力未得到重视和训练,不善于观察,就是没有真正了解观察的重要性。比如,通过一些名作家作文章时重视观察的故事,让学生在心中不自觉的加重观察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先让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进行观察,写出观察笔记。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运用陶行知先生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评语中指出每位学生观察得仔细的段落,尤其是那些平时作文水平较差的同学,看到他们哪怕一点儿通过自己观察所写出的文字,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2.1 缩小范围、选好焦点,引导学生专注观察事物。只有注意力集中,留心关注某事某物,才能进一步了解某事某物,挖掘其“闪光点”——感触至深的特性。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观察的“闪光点”口述出来,互相交流校正,然后写成日记或作文。例如有一次,我把一支白粉笔竖立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静静的“看”十分钟,准备口述对这支粉笔的印象,诸多的学生仅从形状、长度、颜色上解读它。有一个学生这样说:“立在讲台上的这支粉笔是渺小的,如果不是老师特意指出,我们或许还看不到它呢!然而它朴素、洁白、挺直,它与我们的老师形影相连;它在老师与我们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把老师的知识和热情传递给我们。我想着这些时,这支粉笔在我眼前幻大了。”一说完,大家都鼓掌了。我趁机鼓励了他,并总结一下,布置学生写成日记。
2.2 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有了观察的意向,才能集中注意力,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观察事物并理解事物。例如,荔枝成熟季节,我把学生带到荔枝园去,学生们望着繁茂的荔枝林,看着满枝鲜红的沉甸甸的荔枝,品尝着甘美、芳香的荔枝,忘乎所以。口述时,学生大都从外形、味道上去把握:“荔枝的外形十分特别,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心脏形的;”“荔枝是鲜红的,皮布满不规则的花纹,摸上去十分粗糙等等……”我便指出这样认识的不足,并发问:“荔枝为什么这么香甜呢?一问,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一时沉静下来,寻求答案。于是我适时请求园工,向学生介绍荔枝的培植及除虫、施肥、剪枝、控梢等管理技术,接着要求学生再次观察体味。此时,学生认识到荔枝的香甜不仅来自时间,更来自园工的知识、技术和汗水,这突出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感触良深,作文也有“米”有味了。
2.3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理解观察对象。学生的知识面越广,生活经验越充足,他们在观察时越能抓住事物的相似点,由此及彼,进行联想,展开想象,他们就能更深刻的体味观察对象。一块砖,一片瓦,直观上去认识,是平淡无奇的,把它们放置在构造房子的整体上,把他们联想到每个人与整个社会大集体的关系上,它们的内涵与意义便不同了。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犹如教学生“掘井”,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能力得到训练,才能细致观察,挖到生活的“泉眼”,学生作文才能真实、充实,作文才能以小见大写出有“味道”的“泉水”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